"缓辔西风":马缰轻勒,西风伴送我这个使金行客,
# 缓辔:放马徐徐而行。
"叹三宿、":虽已三天、
# 三宿:三天。
"迟迟行客":我仍行道迟迟,留恋故都风物。
"桑梓外":汴京是我的家乡,
# 桑梓:故乡的代称。
"锄耰渐入":黍离麦秀之地,
# 锄耰:前者指锄,后者用以整地,类似耙之功用。
"柳坊花陌":曾是繁华街陌。
"双阙远腾龙凤影":远眺双阙龙凤影,
# 龙凤影:谓龙楼风阙。,双阙:宫城前供了望的楼。
"九门空锁鸳鸾翼":宫内空剩鸳鸾阁。
"更无人、":再也没有人、
"擫笛傍宫墙":持笛天津桥,傍宫阙,
"苔花碧":眼前只见苔花碧。
"天相汉":天助我大汉,
# 相:看重。
"民怀国":人民怀念宋朝。
"天厌虏":金虏当灭,
"臣离德":他们的臣子都离心离德。
"趁建瓴一举":愿王师,泰山压顶行天讨,
"并收鳌极":快收复故国。
# 鳌极:指边疆。
"老子岂无经世术":老夫空有救国术,
"诗人不预平戎策":却无由得献平戎策。
# 平戎策:平定异族入侵的策略。
"办一襟、":只新诗准备、
# 办:准备。
"风月看升平":待河清海晏,祖国统一,
"吟春色":我放开歌喉,吟唱纯色。
南宋词人
史达祖(?~?),南宋词人。字邦卿,号梅溪,祖籍汴(今河南开封)。早年屡试不第,漂泊多地任幕僚。曾为韩侂胄堂吏,韩侂胄被诛后,被黥面贬死。史达祖以词名世,尤工于咏物。其咏物之作形神兼备,物象、物态、人情妙合无垠,最为后人激赏;也有感怀身世之作,或嗟老叹贫,或暗伤漂泊。整体上,其词风瑰奇清秀,遣辞造句,俊语联翩,谋篇构思,出人意表。代表作品有《绮罗香·咏春雨》《双双燕·咏燕》《满江红·书怀》等。著有《梅溪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词。介绍了其以作者陪同使者出使金国、途经北宋故都汴京的所见所感。全词以景寓情,将个人飘零之叹与家国飘摇之痛交织,语言凝练沉郁,既有对现实的隐忧,亦暗含对收复山河的渴望,展现了南宋文人特有的忧患意识与悲凉诗境。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通过“缓辔西风,双阙远腾龙凤影,更无人擫笛傍宫。”词人通过巧妙的寓情于景手法,将亡国之痛、故国之思融入对景物的描写中,选取西风、空寂宫阙、荒芜街巷等衰败景物,直接营造出凄凉、冷寂的氛围,映射内心的悲痛。用典:该词开篇“缓辔西风,叹三宿、迟迟行客。”用《孟子·万章下》中孔子去鲁典故(“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以孔子去国时的迟疑不舍,隐喻词人被迫离京的矛盾心境;“更无人、撅笛傍宫墙,苔花碧”巧用元稹《连昌宫词》中“李谟挟笛傍宫墙,偷得新翻数般曲“之典,借唐玄宗时乐师李谟偷学宫中新曲的旧事,暗指南宋宫中昔日笙歌不再,徒留苔痕,以更无人呼应典故中撅笛傍宫墙的盛衰对比,隐含对王朝衰亡的感伤。正衬:文中开头“缓辔西风”中的西风二字表时令带悲凉之情,充分衬托出词人此际的心绪。
3. 分段赏析
这首《满江红》以秋日离京为叙事脉络,在现实与历史的交织中,词人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一幅饱含家国深情的画卷。开篇“缓辔西风”四字,既描绘出词人在秋风中缓缓骑行的场景,又暗含《孟子》“三宿而后出昼”的典故。孟子当年离开齐国时,在昼邑停留三夜才离去,尽显不舍之情。此处词人借典抒情,将自己比作那眷恋故地的行客,马蹄迟缓的细节,恰似他心中千回百转的思绪,每一步都承载着对故都的深深眷恋。西风不仅是对深秋时令的写实,更像是一股寒意,暗喻着王朝走向衰微的颓势,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行至城郊,眼前的景象让词人感慨万千。往日繁花似锦、游人如织的园林,如今竟变成了一片片农田。锄头、耰耙取代了昔日的歌台舞榭,麦浪淹没了曾经的欢声笑语。这种物是人非的强烈对比,恰似一把重锤,狠狠敲击着词人的心房。他将故园历经沧桑的悲戚之感,尽数凝结在这眼前的景物之中。一草一木,一垄一田,无不诉说着岁月的无情与世事的无常。当词人回望京城,“远”字的运用堪称精妙。它不仅勾勒出空间上与京城的距离,更暗示着与故国在时空维度上的阻隔。那远处的宫殿楼阁,依稀还能看到往日的轮廓,却仿佛隔着万水千山,可望而不可及。曾经的繁华盛世,如今只存在于记忆之中,这一字将词人心中的亡国之痛,化作了绵长无尽的怅惘,如同一缕轻烟,萦绕心头,久久不散。下片笔锋一转,词人不再局限于景物描写,而是转为直抒胸臆。他将目光投向广阔的天地,把天意与人事紧密勾连。他痛心疾首地看到,百姓在战乱中饱受疾苦,哭声遍野;异族的铁蹄肆意践踏国土,烧杀抢掠,民不聊生。更让他失望的是,同僚之间离心离德,缺乏团结抗敌的决心。在这样的困境中,词人空有满腔的政治抱负,却难以施展。“袖手何言”的姿态,看似无奈的妥协,实则坚守着士人的气节与尊严。他不愿随波逐流,在黑暗中沉默,而是以这种方式表达着内心的不甘与愤懑。然而,词的结尾处却忽作转折,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惊喜。词人将心中宏伟的治国理想,化作“收拾清风明月共赏春光”这般充满诗意的想象。这一转变,巧妙地冲淡了前文议论带来的沉重感。清风明月,象征着高洁与美好;春光烂漫,寓意着希望与新生。词人以审美的方式,寄托了对太平盛世的无限向往。在这虚实相生之间,全词完成了对时代悲剧的深沉书写,既有对现实的深刻批判,又饱含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展现出词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此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属壮怀激烈的同期之作,皆以家国情怀为血脉贯穿全篇。“老子岂无经世术,诗人不预平戎策”的慷慨陈词,与辛词“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壮诘问形成精神共振。不同于《梅溪词》中”夺苕艳于舂景,起悲音于商素“的婉约情致,此作在艺术表现上实现了双重突破:全词在沉郁顿挫与激昂慷慨间往复震荡,既以”黍离之悲“浸染故国残梦,又借”家国之恨“熔铸时代创伤。这种刚柔并济的美学特质,既是南宋风雨飘摇的时代烙印,亦折射出史达祖受辛派豪放词风濡染后形成的独特创作转向——将传统婉约词的精工笔法,注入了金石铿锵的英雄气骨。
# 梅溪曾陪使臣至金,故有此词。
清查为仁、厉鹗《绝妙好词笺》
# 今考集中……《满江红》第二首注:“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核其词意,必李璧使金之时,侂胄遣之随行觇国,故有诸词。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
# 史达祖南渡名士,不得进士出身。此彼文采,岂无论荐,乃甘作权相堂吏,至被弹章,不亦降志辱身之至耶。……读其出京,《满江红》词;“更无人撇笛傍宫墙,苔花碧”,“老子岂无经世术,诗人不预平戎策。”亦善于解嘲者矣。
清楼敬思《词林纪事》卷十三
# (《满江红》)“出京怀古”之作(略)及《龙吟曲》上阕,亦颇寓故国山河之思。
近代薛砺若《宋词通论》
上一篇:宋·李长吉《晚望》
下一篇:宋·赵蕃《口占三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