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òu
寿
lóu
chūn
·
·
xún
chūn
gǎn
niàn

朝代:宋作者:史达祖浏览量:3
cái
chūn
shān
xún
fāng
jīn
dāo
shǒu
tóng
zài
qíng
chuāng
yīn
fēng
cán
zhào
huā
xié
yáng
shuí
niàn
jīn
cháng
shào
nián
xiāo
shū
kuáng
dàn
tīng
tiǎo
dēng
chuáng
bìng
jiǔ
duō
mèng
shuì
shí
zhuāng
fēi
huā
liáng
xiāo
cháng
yǒu
lán
jiù
jīn
xīn
qiāng
zuì
hèn
xiāng
yún
rén
sàn
chǔ
lán
hún
shāng
shēn
shì
chóu
wéi
xiāng
suàn
xiāo
yóu
féng
wéi
láng
jìn
hán
shí
rén
jiā
xiāng
wèi
wàng
pín
zǎo
xiāng

译文

想换件春衫去赏花。记起了你洁白的手拿着剪刀,与我同在晴窗裁剪春衫的情景。此景已过去多年,几度春风,照样柳绿花开,人已不在。谁能想到我,如今没有衣裳?当年少年疏狂,轻易消磨时光。现在只挑灯听雨,倚床、醉酒,经常梦到你睡时的妆貌。暮春飞花落去,夜晚显得十分漫长。有旧曲,有新腔,最可恨伊人已去,生离死别,徒然心伤。身在客中,愁为思乡。就算玉箫重生,不能与韦皋再会,死后犹能化为歌妓与爱人团圆。时近寒食,难以忘记当年的美好往事。

逐句剖析

"裁春衫寻芳":想换件春衫去赏花。

# 寻芳:游赏美景。

"记金刀素手":记起了你洁白的手拿着剪刀,

# 素手:洁白的手。,金刀:剪刀的美称。

"同在晴窗":与我同在晴窗裁剪春衫的情景。

"几度因风残絮":此景已过去多年,几度春风,

"照花斜阳":照样柳绿花开,人已不在。

"谁念我":谁能想到我,

"今无裳":如今没有衣裳?

# 裳:一作肠。

"自少年、":当年少年疏狂,

"消磨疏狂":轻易消磨时光。

"但听雨挑灯":现在只挑灯听雨,

"攲床病酒":倚床、醉酒,

# 攲:通“倚”,斜靠。

"多梦睡时妆":经常梦到你睡时的妆貌。

"飞花去":暮春飞花落去,

"良宵长":夜晚显得十分漫长。

"有丝阑旧曲":有旧曲,

# 有丝阑旧曲:“有丝阑”二句:“丝阑”“金谱”都是对乐谱的美称。

"金谱新腔":有新腔,

# 新腔:指新曲,新调。

"最恨湘云人散":最可恨伊人已去,

"楚兰魂伤":生离死别,徒然心伤。

# 楚兰:楚地香草,代指美人。

"身是客、":身在客中,

"愁为乡":愁为思乡。

"算玉箫、":就算玉箫重生,

# 算玉箫:“算玉箫”句:指韦皋与玉箫玉环定情隔世姻缘事。据《云溪友议》载:韦皋游江夏,与青衣玉箫有情,约七年再会,留玉指环。八年,不至,玉箫绝食而殁。后得一歌妓,真如玉箫,中指肉隐如玉环。

"犹逢韦郎":不能与韦皋再会,死后犹能化为歌妓与爱人团圆。

"近寒食人家":时近寒食,

# 寒食:节令名,清明节前一天(或说清明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介之推事,以介之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节后另取榆柳之火,以为饮食,谓“新火”。

"相思未忘蘋藻香":难以忘记当年的美好往事。

# 蘋藻香:古时贵族少女出嫁前,要到宗庙受教为妇之道,教成之日就在宗庙里主持祭祖之礼,祭时陈设之物中有采来的蘋藻。《诗经·召南·采蘋》:“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蘋藻香”后来引申指新婚的温馨日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寿楼春·寻春服感念》是南宋词人史达祖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通过今昔对比展开追忆:昔日春晨,爱侣倚窗为其裁制春装;今时独处,却再无人挂怀自身服制冷暖。下阕直抒悼亡之痛,尤以"最恨"二字直击痛处,将失去挚爱的锥心之憾倾泻而出。该词在声律运用上有三重突破:其一打破词格定例,连续运用四平声、五平声句式,突破单句"禁用四平"的传统戒律;其二大量使用平声字与拗句,形成纡缓低回的韵律特质;其三通过双声叠韵的密集呈现,营造出绵长哀婉的情感基调,使全词在音韵层面与沉郁意境形成互文,强化了悼亡主题的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史达祖(?~?),南宋词人。字邦卿,号梅溪,祖籍汴(今河南开封)。早年屡试不第,漂泊多地任幕僚。曾为韩侂胄堂吏,韩侂胄被诛后,被黥面贬死。史达祖以词名世,尤工于咏物。其咏物之作形神兼备,物象、物态、人情妙合无垠,最为后人激赏;也有感怀身世之作,或嗟老叹贫,或暗伤漂泊。整体上,其词风瑰奇清秀,遣辞造句,俊语联翩,谋篇构思,出人意表。代表作品有《绮罗香·咏春雨》《双双燕·咏燕》《满江红·书怀》等。著有《梅溪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为史达祖悼念亡妻而作的悼亡之作,推测约成于其在中书省担任堂吏、得韩侂胄倚重之后。据文献记载,史达祖与妻子生前情谊深厚,二人相处时相敬如宾,堪称令人称羡的神仙眷侣。妻子离世后,史达祖陷入深切悲痛,故提笔写下这首寄托哀思的词章。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悼念亡妻而作的悼亡词。这首词把悼念亡妻的痛切之情与独处异乡的孤寂之感揉合在一起,感人至深。

2. 写作手法

对比:上片为忆旧,前半段回忆往昔每当清明寒食来临,妻子总会亲手为自己裁剪几件春衣。,后半段在中年丧妻的巨大打击下,被消磨得所剩无几,词人从此变得郁郁寡欢。通过以两幅画面构成对比,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词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直抒胸臆:下片直抒胸臆,“最恨湘云人散,楚兰魂伤”表达自己对亡妻绵厚炽热的深挚感情。曲笔:“最恨湘云人散,楚魂伤”二句中,史达祖青年时曾于江汉一带生活,其书写情事的词作常含“楚”“湘”等地域意象。这一现象或存两种缘由:一则二人结缡之地在楚地,二则其妻名讳或含“湘云”二字。此处“湘云人散”与“楚兰魂伤”以婉曲笔调传递亡妻已逝的哀痛——既是追念昔日共度的时光随“湘云”般消散,亦是自伤因“楚魂”牵念而神伤难抑。互文:“有丝阑旧曲,金谱新腔”一句,以“有”字开篇引出两个四字短语。“丝阑旧曲”与“金谱新腔”互文互补,共同传递出亡妻精于音律的才思——或谱旧曲于丝栏,或制新腔于金谱,皆见其灵秀技艺。然虽曲韵犹存、乐谱仍新,往昔共谱共赏之人已不在侧,空对清音更添怅惘,悲绪难禁,尽付笔端。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近寒食人家,相思未忘蘋藻香”二句,既点明当下正值寒食时节,又暗含与亡妻共历的温馨往事。词人寒食日行至人家处,见邻人踏青游春、女子采撷香草,触景生情,往昔与新婚妻子的点滴欢乐便涌上心头。以他人游春赏景的热闹之景,反衬自己独对清明的孤寂,将哀思融于乐景之中,更显情致深沉哀婉。照应:“谁念我,今无裳”两句与词题形成巧妙呼应,足见梅溪词布局之精妙。此般情愫实由觅春衫触发,看似寻常的寻衣之举,却如钥匙般开启记忆闸门,令词人跌入往事漩涡。这种以日常细节撬动情感洪流的笔法,既凸显了词章结构的环环相扣,又暗合“睹物思人”的古典抒情范式。

3. 分段赏析

上片围绕回忆往事展开。此词创作于临近“寒食”的时节,此时处处莺啼燕语,百花竞相绽放,正是古代文人外出踏青赏花的美好时光。按照习俗,人们会在这个时候换上轻薄的春衣到郊外游赏。而词人此刻“寻春服”,自然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往昔,每当清明寒食来临,妻子总会亲手为自己裁剪几件春衣。“裁春衫寻芳”便由此起笔。“记金刀素手,同在晴窗”,这一句由“记”字引领两个四字句。《古诗十九首》中曾有“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的描述,“素手”二字生动地暗示出妻子温柔贤惠、心思细腻。阳光洒在窗前,词人静静地坐在一旁,看着妻子为自己即将到来的外出踏青精心准备春衣。这幅画面平凡又温馨,展现出家庭生活的静谧、和谐与美满,是无数个平常却又幸福瞬间的缩影。然而,这样美好的时光终究还是被无情打破,“十年未始轻分”的恩爱夫妻最终还是被迫分离。“几度因风残絮,照花斜阳”,前一句化用了谢道韫《咏雪》中的“未若柳絮因风起”,但词人将“柳絮”改为“残絮”,还增添了“斜阳”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萧索凄凉的氛围。飘零的残絮被风带走,消失得无影无踪,难以再寻觅,这其实是在以“残絮”暗喻妻子的离世。词人借“残絮”这一意象,不仅表达了对妻子逝去的悲痛,还流露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自妻子离世后,虽已历经数个春风,柳树依旧翠绿,花朵照样盛开,可那个与自己相伴的人却一去不返。“谁念我,今无裳”两句,与词题紧密呼应,体现了梅溪词构思的严谨缜密。词人的愁绪本就因寻春服而起,“今无裳”更是勾起了内心深处的痛苦,让他沉浸在往昔的回忆中难以自拔。“自少年消磨疏狂”一句,借用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中“疏狂属年少,闲散为官卑”的诗句。年少时的豪情壮志,在中年丧妻的巨大打击下,被消磨得所剩无几,词人从此变得郁郁寡欢。上片结尾运用领字格,以“但”字引领三句,细腻地刻画了一段梦境。“听雨挑灯,攲床病酒”两句,明显借鉴了贺铸悼亡词《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中“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的意境。“多梦睡时妆”则是写实之笔,生动地展现出词人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上片通过回忆与妻子相处的琐碎往事,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词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下片转为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着重表达对亡妻炽热而深厚的爱意。换头是一个折腰六字句,“飞花”与上片中的“残絮”相呼应,“良宵”与“多梦”相关联,使得上下片的意脉紧密相连。然而,“飞花”的美好却更衬托出“人去楼空”的落寞,让人意兴阑珊。“有丝阑旧曲,金谱新腔”,以“有”字引领两个四字句。这两句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表明亡妻精通音乐。如此美妙的音乐,却再也无法与旧人共同欣赏,词人不禁悲从中来,伤怀不已。睹物思人,自然地引出“最恨湘云人散,楚魂伤”一句。词人年轻时曾在江汉一带生活,他许多涉及爱情的作品常常带有“楚”“湘”等字眼。这或许有两种可能,一是他与妻子是在楚地结为连理,二是他的妻子名字中带有“湘云”字样。“湘云人散,楚兰魂伤”两句对仗工整,用委婉的笔触表达了妻子离世、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最恨”二字,更是将词人的痛惜之情推向了极致。“身是客,愁为乡”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词人的情感,凸显出他孤独凄苦的身世之感。在他乡漂泊,妻子离世,如同无根之萍,心中的愁绪如影随形。即便如此,词人仍作着微薄的希望之想,“算玉箫、犹逢韦郎”运用了韦皋的典故。玉箫生前未能与韦皋再次相逢,死后却化作歌妓与他团圆。词人借此典故对照自身,感慨妻子亡故后,自己再也无缘与她重逢,心中满是无奈与悲凉。结尾“近寒食人家,相思未忘蘋藻香”两句,既点明了此时的节令,又巧妙地暗举出与亡妻共同经历过的美好往事。寒食时节,词人看到别人家外出踏青,妇女们采集芳草,这热闹的场景不由得让他回忆起新婚时的甜蜜生活。原本是欢快的场景,此刻在词人眼中却更增添了哀伤,以乐景衬托哀情,使他的哀思更加深沉。

4. 作品点评

《寿楼春》是史达祖的自度曲。从表面看,词中似有一番志得意满的气象,然而,即便拥有华丽的马车、珍贵的皮衣,身着锦绣衣裳、享用山珍海味,却换不来佳人的一瞥深情。这种富贵之景与凄凉心境相互映衬,自然而然地引发了词人无尽的伤感。这首词在艺术上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尤其体现在韵律方面:其一,该词大胆突破了一句之中“一声不许四用”的传统戒律,其中多次出现四平声句和五平声句。像“消磨疏狂”“犹逢韦郎”都属于四平声句,而开篇的“裁春衫寻芳”更是一个五平声句。这种对词律的大胆革新,在婉约派词人中极为罕见,体现了史达祖对婉约词发展的独特贡献。其二,此词大量运用平声和拗句。全词共一百零一字,其中平声字就占了六十四个。刻意使用拗调平声,让词句的声音变得舒徐平缓,这种声韵特点也直接塑造了词的艺术风格。正如焦循在《雕菰楼词话》中所说:“词调愈平熟则其音急,愈生拗则其音缓。急则繁,其声易淫,缓则庶乎雅耳。如……吴梦窗、史梅溪等词,往往用长句……而其音以缓为顿挫。”其三,词中巧妙运用双声叠韵。这一手法使得词的节奏更加舒缓,声情愈发低沉压抑,充满了凄凉之感,非常适合用来抒发缠绵哀怨的悼亡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寿楼春》,梅溪自度曲。前段“因风飞絮,照花斜阳”,后段“湘云人散,楚兰魂伤”,风、飞、花、斜、云、人、兰、魂,并用双声叠韵字,是声律极细处。

近代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

# 百余字之长调,惟《寿楼春》有一句全用平声字者,有七字中五平声者,有四字三平声者,词意易为拘滞。此词因寻春服悼逝而作,当日剪刀声里,回针密缕,皆密意之回肠,是何等田居情味,惜年少轻狂,疏于领略,迨湘兰香散,剩有愁边客,谁念无裳,再世玉箫,徒存虚愿,赢得涧南蘋藻,长此相思耳。情与文一气旋转,忘其为声调所拘,转觉助其凄韵,自是名手。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无肠可断,无魂可消,总是深一层语。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十三

# 平声三字以上连用者,例如准海《梦扬州》之“轻寒如秋”,梅溪《寿楼春》之“今无裳”“良宵长”“消磨疏狂”“裁春衫寻芳”《金盏子》“湔裙前溪”,《三姝媚》“晴檐多风”,其三平、四平、五平皆为定格,惟此例不甚多。

近代陈匪石《声执》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菩萨蛮》

下一篇:宋·释师观《颂古三十三首(其三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