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uè
qiáo
xiān
·
·
shā
wèi
yǒu
rén

朝代:宋作者:赵以夫浏览量:3
cuì
xiāo
xīn
shì
hóng
lóu
huān
yàn
shēn
chén
chén
shǔ
zhú
biān
wài
zài
xiāng
féng
yòu
hái
shì
yún
fēi
jǐn
jiān
shàng
shī
湿
zhū
xiāng
wèi
xiē
kōng
xián
chóu
qiān
xín
què
qiáo
rén
yóu
nián

译文

佳人的心事有谁能够知晓呢,在红楼中享受欢宴,那是个天凉暑退、夜色沉沉的难忘之夜。在竹林边荷花外再次相逢,然而、美好的时光又像浮云一样飘走了。写满心事的锦笺还带着墨渍,散发着珠香的物件还未消散香气,徒然惹来千缕闲愁。细细想来不像那鹊桥相会的人,还能、每年有一次相聚的机会。

逐句剖析

"翠绡心事":佳人的心事有谁能够知晓呢,

# 翠绡:疏而轻软的碧绿色的丝巾,古代女子多以馈赠情人。

"红楼欢宴":在红楼中享受欢宴,

# 宴:宴会。

"深夜沉沉无暑":那是个天凉暑退、夜色沉沉的难忘之夜。

# 无暑:暑退。

"竹边荷外再相逢":在竹林边荷花外再次相逢,

"又还是、":然而、

"浮云飞去":美好的时光又像浮云一样飘走了。

"锦笺尚湿":写满心事的锦笺还带着墨渍,

# 锦笺:精致华美的信纸。

"珠香未歇":散发着珠香的物件还未消散香气,

# 歇:消散。,珠:珍珠镶嵌的首饰,是再相逢时的赠物。

"空惹闲愁千缕":徒然惹来千缕闲愁。

"寻思不似鹊桥人":细细想来不像那鹊桥相会的人,

"犹自得、":还能、

"一年一度":每年有一次相聚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鹊桥仙·富沙七夕为友人赋》是宋代词人赵以夫的七夕怀人之作。上片以倒叙笔触铺陈欢情:先追忆七夕初逢时酒宴酣畅,佳人含情相赠丝巾的场景;继而转写“竹边荷外”的再度相逢,幽篁莲浦的浪漫环境留白甚多,引人遐思;最终以“往事如烟、风流云散”收束回忆,将时空拉回当下。下片聚焦离恨,借睹物思人的细节勾勒往事历历的怅惘,一个“空惹”道尽物是人非的苍凉,相思之意隐蕴其间。结句以牛郎织女典故反衬人间离别,既扣合七夕题旨,又以天象喻人情,余味绵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赵以夫(1189~1256),南宋词人。字用父,号虚斋、芝山老人,长乐(今属福建)人。嘉定十年进士,历知邵武军、漳州,皆有治绩。嘉熙初为枢密院都承旨,次年拜同知枢密院事,淳祐初被罢免。不久加资政殿学士,进吏部尚书兼侍读,诏与刘克庄同纂修国史。赵以夫工词,时与刘克庄、孙惟信等唱和,词风工丽。著有《虚斋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鹊桥仙・富沙七夕为友人赋》的具体创作年代已难以考证。在赵以夫任职福建富沙期间,恰逢七夕佳节,他与友人同僚欢聚一堂,共度良宵。席间,友人谈及一位歌伎的情感故事,曲折动人的情节令众人唏嘘。赵以夫心有所感,万千思绪涌上心头,于是挥笔写下这首词,将内心的感慨与触动寄托于笔墨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代婉约词。描绘了歌伎与意中人初逢于秋夜红楼欢宴、再遇于竹荷幽境的两段情事,以及对方如浮云般离去后,她夜书锦笺、泪湿香楼的相思之痛。通过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典故反衬人间离恨,体现了女主人公在爱情中从欣喜到绝望的心理落差,营造出幽婉凄恻的抒情氛围,表达了对底层歌伎情场失意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薄情男子的隐性谴责。

2. 写作手法

烘托:“翠绡心事,红楼欢宴,深夜沉沉无暑。”翠绡寄情,使得这场夜宴愈发欢愉,连夜色都仿佛浸染了甜蜜,令词人沉浸在幸福之中,将这份美好深深刻印于心。承上启下:“锦笺尚湿,珠香未歇,空惹闲愁千缕。”“尚”与“未”二字,精准描绘出往事历历在目的状态,既承接上文的深情往事,又引出下文的满怀愁绪。

3. 分段赏析

“翠绡心事,红楼欢宴,深夜沉沉无暑”:开篇描绘了欢宴的场景,翠绡承载着心事,红楼中欢宴正浓,深夜时分暑气全无,营造出一种温馨、浪漫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人物内心的情思。“竹边荷外再相逢,又还是、浮云飞去”:描写了两人在竹林边、荷花外再次相逢,但相聚的时光却如浮云般匆匆飞去,流露出相聚难得的感慨,体现出人物内心的无奈和失落。“锦笺尚湿,珠香未歇,空惹闲愁千缕”:通过锦笺上的墨迹还未干透,珠饰的香气尚未消散,表现出人物内心的相思之愁,徒然惹起了千缕闲愁,进一步强调了人物的情感状态。“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将人物与牛郎织女对比,牛郎织女还能一年一度地相聚,而自己却难以与爱人相聚,突出了人间男女相聚的不易,表达了对相聚的渴望和对相思的无奈,体现了词作的主题。

4. 作品点评

此词字句秀丽而情韵深浓,将一位歌伎情场失意的心理描摹得细腻入微。作品既体现了作者对身处社会底层的歌伎群体的深切同情,也暗含了对玩弄歌伎感情的轻薄子弟的谴责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要之,上片写欢情,下片写离恨,中间用“又还”句过渡,铺排得体,结构紧密。上下两片互相映衬,中心十分突出。全词笔淡而情浓,是篇较有特色的作品。

不详中国韵文学会理事梁鉴江《走进高雅:梁鉴江文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祁《点绛唇·楼下清歌》

下一篇:宋·吴文英《解连环·秋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