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检苔花晕":仔细查看(小径上)青苔那如晕染般的花纹,
# 检:一作捡。
"微茫拄杖痕":还能隐隐约约看到拄杖(曾经走过)留下的痕迹。
"酴醾几开落":酴醾花不知道已经开了又落、落了又开多少次了,
"山雨湿黄昏":山间的雨打湿了这黄昏的景色。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点检苔花晕,微茫拄杖痕”是典型的细节描写。诗人细致地去查看青苔上的花纹以及那模糊的拄杖痕迹,通过这些细微之处,生动地描绘出通幽径的清幽寂静,人迹罕至,让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小径的独特氛围。借景抒情:“酴醾几开落”一句借酴醾花的开落来抒发情感。酴醾花开花落,不知历经了多少轮回,诗人借这一景象,暗示时光的流逝,表达出一种对时光变迁、自然生命轮回的感慨,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花的描写之中。烘托:“山雨湿黄昏”通过描写山间的雨打湿黄昏的景象,为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朦胧、空灵的环境氛围。以雨和黄昏的意象,烘托出通幽径的幽静、寂寥,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被雨幕笼罩的黄昏小径之中,感受到一种静谧而略带忧伤的氛围。
2. 分段赏析
“点检苔花晕,微茫拄杖痕”,诗人将目光聚焦在通幽小径上,仔细地查看那青苔上如晕染般的花纹,同时还注意到了小径上隐隐约约的拄杖痕迹。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点检”一词生动地表现出诗人观察之细致,“苔花晕”形象地描绘出青苔的形态,仿佛是一朵朵晕染开的小花,富有诗意和美感。“微茫”则准确地写出了拄杖痕的模糊不清,暗示了这条小径人迹罕至,许久未曾有人走过。这两句诗通过对青苔和拄杖痕的描写,为读者呈现出通幽径的清幽、寂静,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也为后文的描写奠定了基调。“酴醾几开落,山雨湿黄昏”,诗人的视线从地面转移到了周围的景物,看到酴醾花在岁月中不知已经开落了多少次,而此时山间的雨纷纷扬扬,打湿了整个黄昏。“酴醾几开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以酴醾花的开落来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着一种淡淡的沧桑感和对自然生命轮回的感慨。“山雨湿黄昏”则是典型的环境描写,“湿”字用得极为巧妙,将山雨的湿润和黄昏的朦胧融合在一起,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这两句诗进一步渲染了通幽径的幽静和寂寥,通过酴醾花的开落和山雨湿黄昏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秘与永恒,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时光的思索。
上一篇:宋·文同《采桑》
下一篇:宋·白玉蟾《晓晴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