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者名为善处身":怎样才算是善于安身立命,
"非唯能武又能文":并非仅靠能文能武的本领。
"可行可止存诸己":何时行动、何时停止由自己决定,
"或是或非系在人":但是非对错却取决于他人的评判。
"遍数古来贤所得":但是非对错却取决于他人的评判。
"历观天下事须真":观察世事必须明辨真相。
"吉凶悔吝生乎动":吉凶祸福源于行动,
"刚毅木讷近于仁":刚强坚忍、寡言少语更接近仁德。
# 刚毅木讷:质朴而不善辞令。
"易地皆然休计较":换个环境也应淡然处之,
"不言而信省开陈":无需多言,以诚信省去繁琐的言辞。
"虽居蛮貊亦行矣":即便身处蛮荒之地也能践行正道,
"无患乡闾情未亲":不必担忧故乡亲人的疏远。
理学家,“北宋五子”之一
邵雍(1011~1077),北宋理学家。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卒后赐谥康节。先祖为范阳(治今河北涿州)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后人称“百源先生”。屡授官不赴。邵雍是理学象数派创立者,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其诗多为随口成章的闲适之作,诗风平易明畅,语言浅近通俗而往往寓以理趣机锋,亦有被讥为有韵之语录者,是宋代理学诗的代表,又被称为“击壤体”。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排律。也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通过对人生处世哲学的阐述,表达了诗人对善恶、是非、吉凶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和劝诫。
2. 分段赏析
首联:“何者名为善处身,非惟能武又能文。”诗人开篇便提出问题,什么样的人称得上善于处世?他指出,这不仅仅是武力和文才的问题,更在于个人的品德和智慧。第二联:“可行可止存诸己,或是或非系在人。”进一步阐述了处世的智慧。邵雍认为,何时行动何时停止应由自己决定,而事情的对错则取决于他人的评价。第三联:“遍数古来贤所得,历观天下事须真。”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观察,强调了真实和真诚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真实地面对世界,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第四联:“吉凶悔吝生乎动,刚毅木讷近于仁。”诗人在这里提出了自己的哲学观点,他认为,吉凶祸福都源于人的行为,而刚毅和木讷则是接近仁德的品质。第五联:“易地皆然休计较,不言而信省开陈。”这两句诗中“易地皆然休计较”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豁达态度。诗人认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应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过于计较得失。这种豁达的态度有助于我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不言而信省开陈”诗人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真正的信任和理解不需要过多的言语,而是通过行为和行动来体现。这句诗提醒我们,诚信是人际关系中最宝贵的品质,无需过多的解释和辩解。尾联:“虽居蛮貊亦行矣,无患乡闾情未亲。”这两句诗中“虽居蛮貊亦行矣”表达了诗人对普遍道德和行为准则的信念。即使身处偏远之地,远离家乡,只要坚守道德和原则,依然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这体现了诗人对道德和行为准则的普遍性和永恒性的认识。“无患乡闾情未亲”诗人认为,只要坚守原则,即使在家乡,也不必担心与他人的关系会疏远。这句诗强调了道德和行为准则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上一篇:宋·黄遹《南山堂》
下一篇:宋·无名氏《惜奴娇·景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