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作一男子":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须了四般事":必须解决四件重要的事。
"财能使人贪":钱财会让人滋生贪婪之心,
"色能使人嗜":美色会令人沉溺难以自拔。
"名能使人矜":虚名容易使人骄矜自满,
"势能使人倚":权势常让人产生依赖心理。
"四患既都去":若能摒弃这四种人生隐患,
"岂在尘埃里":怎会困于尘世俗埃之中。
理学家,“北宋五子”之一
邵雍(1011~1077),北宋理学家。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卒后赐谥康节。先祖为范阳(治今河北涿州)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后人称“百源先生”。屡授官不赴。邵雍是理学象数派创立者,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其诗多为随口成章的闲适之作,诗风平易明畅,语言浅近通俗而往往寓以理趣机锋,亦有被讥为有韵之语录者,是宋代理学诗的代表,又被称为“击壤体”。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哲理诗。以直白的语言阐述了成为真正男子汉需摒弃的四种诱惑,表达了对坚守本心、超越世俗欲望的理想人格的追求。
2. 写作手法
对偶:中间四句“财能使人贪,色能使人嗜。名能使人矜,势能使人倚”是典型的对偶句,“财能使人贪”对“色能使人嗜”:“财”与“色”为并列的欲望对象,“贪”(贪婪)与“嗜”(沉溺)为对应的行为结果,句式结构一致,意义相互关联。“名能使人矜”对“势能使人倚”:“名”与“势”为并列的世俗追求,“矜”(傲慢)与“倚”(依仗)为对应的心态表现,同样句式对称,语义呼应。
3. 分段赏析
首联“欲作一男子,须了四般事”开篇点明主旨,提出要成为真正的“男子”(指有操守、有境界的人),必须解决四件事。这两句以简洁的论断起笔,态度鲜明,奠定了全诗对理想人格的探讨基调,体现出诗人对“何为真正男子”的严肃思考。颔联“财能使人贪,色能使人嗜”承接上文,具体揭示“四般事”的前两件:“财”与“色”。“财能使人贪”指出财富易诱发贪婪之心,“色能使人嗜”说明美色易让人沉溺无度。两句以简洁的因果关系,点出物质欲望对人性的腐蚀,揭示“四患”中源于本能欲望的两类危害,语言直白却深刻。颈联“名能使人矜,势能使人倚”继续列举“四般事”的后两件:“名”与“势”。“名能使人矜”指名声易让人变得傲慢自大,“势能使人倚”言权势易让人依仗凌人。这两句聚焦社会层面的诱惑,与前两句的物质欲望形成互补,共同构成“四患”的完整内涵,展现世俗对人性的多重束缚。尾联“四患既都去,岂在尘埃里”若能去除这四种祸患(财、色、名、势的诱惑),人便能摆脱世俗的羁绊,不再沉沦于“尘埃里”(指低级趣味或世俗的污浊)。此句是对前文的总结与升华,表达了诗人对超越物质与虚名、达到高尚精神境界的向往,凸显出对洁身自好、坚守本心的人格理想的推崇。
上一篇:宋·王梦应《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