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逢佳节":回到故乡,又遇上重阳佳节,
# 故国:旧居。
"登临但可悲":登高远望,心中却只有悲伤。
"山川一梦外":山川景物仿佛还在一场梦外,
"风月十年期":风月依旧,十年光阴却已过去。
"白发飘新鬓":新的鬓发间又添了飘动的白发,
"黄花绕旧篱":黄色的菊花环绕着旧时的篱笆。
# 黄花:菊花。
"乡人应笑我":同乡人大概会嘲笑我吧,
"昼锦是男儿":衣锦还乡才是男子汉该有的样子。
# 昼锦:衣锦还乡。据《汉书、项籍传》记载,秦朝末年,项羽入关屠城,有人劝其留在关中。项羽见秦宫室已毁,思归江东,曰:“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后遂称富贵还乡为“锦衣昼行”,省作“昼锦”。
理学家,“北宋五子”之一
邵雍(1011~1077),北宋理学家。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卒后赐谥康节。先祖为范阳(治今河北涿州)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后人称“百源先生”。屡授官不赴。邵雍是理学象数派创立者,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其诗多为随口成章的闲适之作,诗风平易明畅,语言浅近通俗而往往寓以理趣机锋,亦有被讥为有韵之语录者,是宋代理学诗的代表,又被称为“击壤体”。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登高诗。诗歌主题围绕诗人重归故乡的悲感展开,通过自身早生华发与故居风物依旧的对比,悲叹时光易逝,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多年却一无所成、落魄还乡的怅然。
2. 写作手法
对比:首联“故国逢佳节,登临但可悲”中,“佳节”的喜庆与“可悲”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悲感。本应是欢乐的节日,却只能感受到悲哀,这种反差突出了诗人情感的强烈。用典:“昼锦是男儿”用了“昼锦”的典故,源于《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曾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意思是富贵之后不返回故乡,就像穿着锦绣衣裳在夜晚行走,没人能看见,体现了古人富贵后荣归故里、向乡邻炫耀的心态。邵雍反用了这一典故。他重游故居,面对故乡景物,联想到自己的境遇,认为乡人或许会嘲笑自己未能如传统观念中那样“昼锦还乡”(即富贵后荣耀归乡)。暗含了对世俗观念的反思,也流露出自身未能得志荣归的复杂心绪。
3. 分段赏析
首联“故国逢佳节,登临但可悲”,开篇点题,点明了时间是重阳佳节,地点是“故国”(即故居所在之地)。“逢佳节”本应是喜庆之事,但诗人却以“但可悲”转折,将登高临远的行为与内心的悲感直接相连,形成强烈的情感反差,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基调。这里的“登临”既呼应了重阳登高的习俗,也暗含着对过往的回望。颔联“山川一梦外,风月十年期”,承接首联的“悲”字,具体写悲的缘由。“山川”依旧,却恍如隔在“一梦”之外;“风月”依旧,逝去的时光却已过“十年”。这两句以时空的对比,写出了物是人非的感慨,漂泊十年的沧桑感在“一梦”“十年”的对照中尽显,语言平实却饱含深情。颈联“白发飘新鬓,黄花绕旧篱”转向对自身与景物的细致刻画。“白发飘新鬓”是写诗人自身,新添的白发在鬓边飘动,直白地展现了岁月在人身上留下的痕迹;“黄花绕旧篱”则写故居之景,黄色的菊花环绕着旧时的篱笆,景物依旧。人与景的对照,进一步强化了时光易逝、世事变迁的无奈,“黄花”(即菊花)既是重阳的标志性景物,也为这伤感的氛围增添了几分秋日的清寂。尾联“乡人应笑我,昼锦是男儿”由景及人,抒发内心的复杂感受。“昼锦”本指富贵还乡,而诗人此时重归故里,却无“昼锦”之荣,反而觉得会被乡人嘲笑。这两句以自嘲的口吻,道出了漂泊无成的失意与怅惘,将前文的悲感推向深处,也让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沉郁动人。
上一篇:宋·楼淳《清明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