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云迷一雁":长长的云朵遮住了孤雁,
"渐远向南声":它逐渐向南飞去,鸣叫声越来越远。
"已带千霜鬓":我已两鬓斑白,如披千重霜雪,
"初为万里行":如今初次踏上万里的行程。
"繁虫满夜草":夜晚的草丛里挤满了繁密的虫儿,
"连雨暗秋城":连绵的秋雨让秋天的城池一片昏暗。
"前路诸侯贵":前方的道路上诸侯权贵众多,
"何人重客卿":有谁会看重我这漂泊的客卿呢?
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耿湋(736?~787),唐代诗人。字洪源,河东(今山西)人,宝应元年进士,历任左卫率府仓曹、许州司仓等职。耿湋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擅长写诗,与钱起、卢纶、司空曙诸人齐名。其诗大多为酬赠送别之作,偶尔也写乱世之后的社会状况。后人称其“重芳叠业,特生才子;抱明禀秀,卓膺诗人”,在当时,他就有“才子”“诗人”的美称。代表作品有《春日即事》《凉州词》。
1.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长云迷一雁,渐远向南声”,诗人选用“孤雁”这一传统意象,孤雁在长云中迷失方向,渐行渐远,象征着诗人离京南下的孤独与迷茫。“连雨暗秋城”,以“秋城”为背景,营造出一种萧瑟、冷清的氛围,既体现了季节特征,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黯淡与无奈。对偶:“已带千霜鬓,初为万里行”运用对偶手法,“千霜鬓”以“千霜”比喻白发,暗含岁月沧桑;“万里行”用“万里”夸张行程遥远,两句通过工整对仗相互映衬,展现了诗人离京南下的复杂心境。
2. 分段赏析
首联“长云迷一雁,渐远向南声”,以景衬情,通过描写孤雁南飞的景象,渲染出离别的孤寂氛围。“长云迷一雁”,长长的云朵遮住了孤雁,象征着诗人离家远行,前途迷茫;“渐远向南声”,孤雁的叫声越来越远,进一步烘托出离别的伤感。颔联“已带千霜鬓,初为万里行”,直抒胸臆,感叹自己年华老去却初次踏上万里征程。“已带千霜鬓”,两鬓已经染上了岁月的风霜,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初为万里行”,初次踏上万里的行程,既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又流露出对未知旅途的忐忑。颈联“繁虫满夜草,连雨暗秋城”,描绘秋夜的凄凉景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绪。“繁虫满夜草”,繁多的虫子布满了夜晚的草地,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连雨暗秋城”,连绵的秋雨让秋天的城池一片昏暗,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忧愁。尾联“前路诸侯贵,何人重客卿”,诗句中“前路诸侯贵”,前方的道路上诸侯权贵众多,暗示了社会的现实和官场的复杂;“何人重客卿”,有谁会看重我这漂泊的客卿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忧虑,体现了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深刻思考。
# 唐云:下字俱新,调不甚浅。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高浑如此,起语尚协前规。
明邢昉《唐风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