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òu
yó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xīn
yóu
chù
qiáo
lián
zài
shí
jiāng
shān
yǒu
dài
huā
liǔ
gèng
rùn
yān
guāng
shā
xuān
chí
chóu
quán
wèi
jiǎn
shě
zhī

译文

想起以前曾经游览过的修觉寺和桥,这次重游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儿等着我的,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一切,欢迎我再度登临。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客居他乡的愁绪全都消散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

逐句剖析

"寺忆新游处":想起以前曾经游览过的修觉寺和桥,

# 新:一作曾,一作重。

"桥怜再渡时":这次重游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

# 怜:爱。

"江山如有待":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儿等着我的,

# 有待:有所期待。

"花柳更无私":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一切,欢迎我再度登临。

"野润烟光薄":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

# 烟光:云霭雾气。

"沙暄日色迟":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

# 暄:暖。

"客愁全为减":客居他乡的愁绪全都消散了,

"舍此复何之":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

# 复何之:又去往哪里呢。,此:指修觉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后游》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诗中前四句回顾往昔之游,引出后来重游之景,后四句着重表达观景后愁绪消减之感。诗人记叙重游修觉寺的经历,巧妙地将景语与情语融合,景生动而情深切,以情景交融之法,展现内心情绪。全诗虽写个人游踪感受,却在自然之景中蕴含理趣,尽显杜甫诗歌在沉郁顿挫风格之外,情景相生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后游》由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唐肃宗上元二年春,杜甫曾前往新津游览修觉寺,并创作《游修觉寺》。同年,他再次游历修觉寺,重游旧地,有感而发,写下此诗。此前杜甫辗转多地,饱经生活磨难,此次重游经历,促使他以诗抒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出游诗。描绘了诗人重游修觉寺的所见所感,借重游之景与观景之情,表达出诗人在自然美景中内心愁绪得以消减,以及对自然景致的喜爱与赞美。

2. 写作手法

倒装:首联“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将“寺”“桥”这两个宾语提到谓语“忆”“怜”之前,突出曾游的地点,强调诗人对这些景物的深厚情感。借景抒情:颈联“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描绘野外和沙滩的景色,借美景抒发诗人对其的喜爱以及流连此地的心情。侧面描写:“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诗人没有直接描述当下游览的具体情景,而是回忆曾经游览过的寺庙,怜惜再次走过的桥,通过对过往游历相关事物的回忆和情感表达,从侧面烘托出此次重游时内心复杂的情绪,让读者能从这些回忆的细节中感受到诗人的心境。以乐景衬哀情:“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这里描绘了江山仿佛在等待着诗人,花柳无私地展示着美丽,野外湿润、烟光明媚、沙地温暖、日色舒缓,一派美好宜人的景色。但诗人此时其实是客居他乡,内心有着客愁,如此美好的自然景色,更反衬出他漂泊在外、客居异乡的哀愁,以乐景的美好鲜明,突出哀情的深沉。

3. 分段赏析

首联“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诗人运用倒装之法,将“寺”与“桥”这两个宾语前置,置于谓语动词“忆”和“怜”之前。这两处皆是往昔游历之所,此番旧地重游,诗人对寺与桥的爱怜之情愈发浓烈。如此安排,着重凸显了游览之地,将诗人对景物的深情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也暗示了此次“后游”在情感层面的深入。颔联“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笔锋一转,着墨于此地的山水花草。在诗人笔下,江山似在殷切等候他的到来,花柳也毫无保留地展露风姿,仿佛皆对诗人饱含情意。这寥寥数语,实则内蕴深厚。它委婉地传递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喟叹,言外之意是大自然充满温情且公正无私,而尘世人间却往往冷漠且充满偏私。颈联“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诗人在总述了江山花柳的多情之后,进一步细腻描绘出清晨与傍晚的景致。清晨,野外润泽,烟光淡薄;傍晚,沙地温暖,日影迟迟。这不仅表明了时光从早到晚的流转,体现出诗人在此地流连忘返之久,也从侧面烘托出景色的迷人与美妙。尾联“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乍看是在盛赞此地风光旖旎。实则不然,这是诗人心中愁绪难消,故作豁达之辞。彼时杜甫辗转于西南山水之间,中原动荡未平,战乱频仍,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他满心愁绪与悲愤,却无处排遣,只能整日徘徊于山水之间。所谓“客愁全为减”,实是以乐景写哀情,更添其内心的哀伤。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看似洒脱豁达,字里行间却暗藏沉郁心绪。诗人以委婉含蓄、顿挫曲折的笔法抒发情感,让这份深沉的情绪如暗流涌动,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在句式上,采用自然流畅的散文句式,这一创新之举,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新思路,尤其对宋代诗人的创作风格影响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刘云:必如此,可言气象(“花柳”句下)。

明梅鼎祚《李杜二家诗钞评林》

# 钟云:“无私”一字解不得,有至理(“花柳”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刘辰翁曰:次联必如此,可以言气象矣。赵云龙曰:句句是“后游”,妙绝。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唐云:如此好诗,钟、谭却不甚赞。

清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赵汸曰:杜诗有两等句,皆尝自言之。其一曰:“新诗改罢自长吟”……其二曰:“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如此章“有待”、“无私”之类是也,盖与造化相流通矣。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后游》诗之“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江亭》之“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非其人必无此诗思。

清吴乔《围炉诗话》

# 颔联忽然而来,浑然而就,妙处只在眼前。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花柳自无私”,下一“自”字,便觉其寄身离乱感时伤事之情,掬出纸上。

清薛雪薛雪

# 杜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水保鱼极乐,林茂鸟知还”、“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俱入理趣。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 “忆”字、“怜”字全提,“客愁为减”全束,格整而意流。三、四脱口而成,要其中有性情在,七、八之神已摄。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张上若云:“润”字从“傅”字看出,“暄”字从“迟”字看出,写景极细(“野润”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胡曾《咏史诗·青门》

下一篇:唐·白居易《别元九后咏所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