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濯烟条拂地垂":柳枝洁净柔嫩低垂拂地,
# 濯濯:光泽貌。
"城边楼畔结春思":城边楼阁旁凝聚着春日的情思。
# 结:结聚。
"请君细看风流意":请你仔细端详这风雅的意态,
# 风流意:指春柳婀娜多姿之风韵。
"未减灵和殿里时":与当年灵和殿中的柳树相比,风采丝毫未减。
# 灵和殿:南朝齐之官殿名。
唐代书法家,“草圣”
张旭(675?~750?),唐代书法家。字伯高,苏州吴(今江苏苏州)人。官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张旭善诗,尤工七绝,与贺知章、包融、张若虚齐名,开元中有“吴中四杰”之称,明杨慎谓其诗“清逸可爱”。精通楷法,并传于崔邈、颜真卿。善草书,性嗜酒,他与李白、苏晋等人合称“酒中八仙”。张旭性情狂逸旷达,相传每大醉,则号呼狂走,索笔挥洒,或以发濡墨而书,时称“张颠”,又尊为“草圣”。其草书与李白诗歌、裴旻舞剑并称“三绝”。正书有碑刻《郎官石记》,草书散见历代集帖中。代表作品有《郎官石柱记序》《古诗四帖》《肚痛帖》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柳》是盛唐诗人张旭创作的七言绝句,属于咏物诗。全诗围绕柳这一意象展开,以拂地低垂的柳丝为喻,巧妙勾勒出萦绕心头、绵绵无尽的春思。短短四句,借景抒情,将对春天的情思寄寓于摇曳多姿的柳色之中,构思婉曲精妙,诗意含蓄隽永,尽显盛唐诗歌空灵悠远的韵味,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与悠长的回味。
2. 写作手法
比喻: “濯濯烟条拂地垂,城边楼畔结春思”。诗人将轻盈、柔软且如烟雾般的柳丝比作春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丝的婀娜姿态,同时也巧妙地将无形的春思具体化,让人仿佛能看到春思如柳丝般绵绵不绝,萦绕在城边楼畔。
3. 分段赏析
“濯濯烟条拂地垂”一句描绘了春日柳丝的鲜嫩柔美的姿态。“濯濯”一词,生动展现出柳树枝条光洁、鲜润的质感,充满蓬勃生机;“烟条”以烟雾喻柳丝,赋予柳丝轻盈缥缈的朦胧美感;“拂地垂”则精准勾勒出柳丝低垂至地面的动态,将柳树的婀娜之姿展现得淋漓尽致,为全诗奠定了优美灵动的基调。“城边楼畔结春思”承接上句,巧妙地将柳丝与情思相连。城边楼畔往往是人们送别、感怀之地,充满离别与思念的氛围。“结”字极为精妙,将无形的春思转化为可感知的实体,仿佛柳丝在城边楼畔缠绕集结,凝结出无尽的情思,既赋予柳树以人的情感,又使抽象的春思变得具体可感,引发读者对其中情思的丰富联想。“请君细看风流意”一句,诗人以亲切的口吻直接邀请读者,聚焦于柳树的“风流意”。这里的“风流意”不仅涵盖了柳树外在的优美姿态,更蕴含着独特的韵味与风情,激发读者去深入品味、探寻其中的深意,使读者不自觉地投入到对柳树内涵的思索之中,增强了诗歌与读者的互动性。“未减灵和殿里时”运用典故,将眼前之柳与灵和殿中的名柳相比较。灵和殿中的柳树以姿态绝佳闻名,诗人借此表明眼前的柳树依旧保持着昔日灵和殿柳的绰约风姿,风采丝毫不减。此句既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又通过对比暗示春思如同柳树的风姿一样,亘古不变,绵绵不绝,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使诗歌意境更加悠远深邃。
# 有诗人之口吻。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寄意如此深婉,谁谓此君颠?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上一篇:唐·郭元振《杂曲歌辞·春江曲》
下一篇:唐·李白《杨叛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