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倚征棹":旅人依靠着远行的船桨,
# 征棹:行进中的船。
"薄暮起劳歌":傍晚时分唱起了劳作之歌。
# 劳歌:劳作者之歌,此或指民歌。
"笑揽清溪月":笑着揽入清溪中的明月,
# 清溪月:指月光下的溪水。,揽:揽取。
"清辉不厌多":这清澈的光辉怎么欣赏也欣赏不够。
# 清辉:月光。
唐代书法家,“草圣”
张旭(675?~750?),唐代书法家。字伯高,苏州吴(今江苏苏州)人。官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张旭善诗,尤工七绝,与贺知章、包融、张若虚齐名,开元中有“吴中四杰”之称,明杨慎谓其诗“清逸可爱”。精通楷法,并传于崔邈、颜真卿。善草书,性嗜酒,他与李白、苏晋等人合称“酒中八仙”。张旭性情狂逸旷达,相传每大醉,则号呼狂走,索笔挥洒,或以发濡墨而书,时称“张颠”,又尊为“草圣”。其草书与李白诗歌、裴旻舞剑并称“三绝”。正书有碑刻《郎官石记》,草书散见历代集帖中。代表作品有《郎官石柱记序》《古诗四帖》《肚痛帖》等。
1. 分段赏析
“旅人倚征棹”:“旅人”明确了诗人的身份是漂泊在外的人,“倚征棹”则生动地描绘出诗人依靠着船桨的形象,给人一种旅途劳顿、漂泊无依的感觉,为全诗奠定了一种略带忧愁的基调。“薄暮起劳歌”:“薄暮”点明了时间是傍晚时分,此时本应是宁静祥和的,但诗人却唱起了“劳歌”,“劳歌”通常表达的是劳作之苦或旅途的艰辛,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忧愁的氛围,体现出诗人对旅途奔波的感慨。“笑揽清溪月”:“笑”字是此句的关键,与前面略带忧愁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诗人豁达乐观的心态。“揽清溪月”则是一种富有诗意的动作,将清溪中的明月揽入怀中,表现出诗人对眼前美景的喜爱和陶醉。“清辉不厌多”:“清辉”指代清溪中的月光,“不厌多”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这清澈月光的喜爱之情,怎么欣赏都觉得不够,进一步强调了诗人此刻闲适惬意的心境,使全诗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上一篇:唐·王维《辋川集·茱萸沜》
下一篇:唐·宋之问《绿竹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