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光物态弄春晖":山光物态沐浴于春日的光辉中,
# 春晖:春光。,山光:一作“山中”。
"莫为轻阴便拟归":不要因为几朵阴云就打算回去。
# 便拟归:就打算回去。,轻阴:阴云。,莫:不要。
"纵使晴明无雨色":即使天气晴朗没有阴雨迷蒙,
# 纵使:纵然,即使。
"入云深处亦沾衣":去到山中云雾深处衣服也会沾湿。
# 云:指雾气、烟霭。
唐代书法家,“草圣”
张旭(675?~750?),唐代书法家。字伯高,苏州吴(今江苏苏州)人。官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张旭善诗,尤工七绝,与贺知章、包融、张若虚齐名,开元中有“吴中四杰”之称,明杨慎谓其诗“清逸可爱”。精通楷法,并传于崔邈、颜真卿。善草书,性嗜酒,他与李白、苏晋等人合称“酒中八仙”。张旭性情狂逸旷达,相传每大醉,则号呼狂走,索笔挥洒,或以发濡墨而书,时称“张颠”,又尊为“草圣”。其草书与李白诗歌、裴旻舞剑并称“三绝”。正书有碑刻《郎官石记》,草书散见历代集帖中。代表作品有《郎官石柱记序》《古诗四帖》《肚痛帖》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田园诗。这首诗通过对春日山景的生动描绘,展现了春山的明媚与生机,劝友人不必因微阴而归.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希望与友人共赏佳景的诚挚情谊。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劝留之意,又蕴含人生感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2. 写作手法
虚实相生: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实写春光烂漫之景,而“弄”字虚笔传神,赋予山灵以人格,化静为动。虚实交融间,春山之生机跃然纸上。
3. 分段赏析
“山光物态弄春辉”一句,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春日山林的动人景致。诗人用一个“弄”字,巧妙地将自然景物拟人化,使整个画面顿时鲜活起来——群山披着金色的阳光,花草树木仿佛在嬉戏玩闹,共同演绎着春天的交响曲。这种整体性的描绘手法,舍弃了对具体景物的琐碎刻画,而是通过渲染整体氛围,营造出令人心驰神往的意境。正是这样浓墨重彩的开篇,为后续的留客之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莫为轻阴便拟归”转入对客人的劝留。诗人敏锐地捕捉到客人欲归的缘由——天空中飘过的一片薄云。这看似微不足道的自然变化,却成为客人游兴骤减的关键。诗人没有直接批评客人的决定,而是通过委婉的否定,暗示了客人内心对山景的眷恋。这种表达方式既保留了劝说的力度,又不失温婉含蓄。后两句“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展现出诗人高超的劝说艺术。他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先承认客人的顾虑,继而指出即便晴日游山,深入云雾缭绕处也难免沾湿衣衫。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将客人的担忧转化为春日游山的独特乐趣。诗人不是简单地反驳客人的观点,而是通过揭示自然现象的普遍性,引导客人重新思考游山的价值。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将景物描写、情感表达和哲理思考完美融合。开篇的景物描写为情感抒发铺设背景,中间的劝说之辞展现了人际交往的智慧,结尾的哲理思考则升华了全诗的意境。诗人用质朴的语言,构建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想世界。从更深层次看,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它启示我们:看待问题要全面,不能因暂时的困难而轻言放弃;面对挑战时,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到最美的彩虹。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这首诗超越了单纯的写景抒情,成为激励人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诗人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实写山光物态,虚写客人心理;实写天气变化,虚写人生抉择。这种虚实交织的表达方式,既保持了诗歌的形象性,又拓展了思想的深度。全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包含了起承转合的完整结构,展现出诗人高超的创作功力。正如诗中所暗示的那样,人生路上难免会遇到“轻阴”时刻,重要的是保持前行的勇气和智慧。只有深入“云深处”,才能领略到常人看不到的风景,体会到不一样的快乐。这或许就是这首诗历经千年仍能打动读者的根本原因。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意境格外清幽,更体现在其深刻的哲理启示上。它启示人们:世间万物往往具有多面性,不可仅凭表象轻易判断,面对困难时亦应如此。在人生旅途中,应当直面挑战,坚定前行,“莫为轻阴便拟归”。唯有在克服困难后收获的美景,才更显珍贵动人,令人心旷神怡。正因全诗蕴含如此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内涵,相较于其他同类山水游春之作,本诗便更显独特韵味,余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 响调未尝不佳。
明唐汝询《唐诗解》
# 极有趣谙练语。
明谭元春《唐诗归》
# “入云深处亦沾衣”,非熟识游趣者不能道。
清黄生《唐诗摘钞》
# “纵使晴明无雨色”,不工死句。
清焦袁熹《此木轩论诗汇编》
# 巧稳可诵(“纵使晴明”句下)。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清词妙意,令人低徊不止。
清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恐客未谙山中事,误认将雨也。“留”字意雅甚。身在云中,不见云也,湿气濛濛而已,结语信然。
清刘宏煦《唐诗真趣编》
# 凡游名山,每遇云起,咫尺外不辨途径,襟袖尽湿,知此诗写山景甚确。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此诗末句,最能写出深山云雾溟濛景色。
现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