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áo
huā

朝代:唐作者:张旭浏览量:2
yǐn
yǐn
fēi
qiáo
yān
shí
西
pàn
wèn
chuán
táo
huā
jìn
suí
liú
shuǐ
dòng
zài
qīng
chù
biān

译文

隐隐约约,一座高桥横跨在山间,被山野间缭绕的云烟所隔断,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逐句剖析

"隐隐飞桥隔野烟":隐隐约约,一座高桥横跨在山间,被山野间缭绕的云烟所隔断,

# 飞桥:高桥。

"石矶西畔问渔船":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

# 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

"桃花尽日随流水":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

# 尽日:整天,整日。

"洞在清溪何处边":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 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桃花溪》为唐代张旭所作的七言绝句,这位兼善书法与诗歌的文人,在此诗中勾勒出一幅灵动的山水图景。诗作先从远景入手,描绘山谷幽深、烟雾缭绕的景象,朦胧间宛如仙境;随后视角拉近,转入近景:桃花随流水漂荡,渔舟在水面缓缓浮动,诗人向渔人探问,寻觅那传说中的桃花源。全诗构思曲折,结构精巧,笔墨轻盈,余韵绵长。对《桃花源记》意境的化用自然无痕,不着刻意痕迹,最终营造出一个富有诗意、趣味盎然的幽远之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书法家,“草圣”

张旭(675?~750?),唐代书法家。字伯高,苏州吴(今江苏苏州)人。官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张旭善诗,尤工七绝,与贺知章、包融、张若虚齐名,开元中有“吴中四杰”之称,明杨慎谓其诗“清逸可爱”。精通楷法,并传于崔邈、颜真卿。善草书,性嗜酒,他与李白、苏晋等人合称“酒中八仙”。张旭性情狂逸旷达,相传每大醉,则号呼狂走,索笔挥洒,或以发濡墨而书,时称“张颠”,又尊为“草圣”。其草书与李白诗歌、裴旻舞剑并称“三绝”。正书有碑刻《郎官石记》,草书散见历代集帖中。代表作品有《郎官石柱记序》《古诗四帖》《肚痛帖》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别具韵味的写景诗巧妙化用陶潜《桃花源记》意境,最早收录于南宋洪迈编纂的《万首唐人绝句》,当时篇名为“桃花矶”,至明清时期的唐诗选本,多将其定名为“桃花溪”,并认定为唐代张旭在盛唐时期的创作。然而,这首诗的著作权长期存在争议。南宋王十朋编定的《蔡端明文集》中,一首《度南涧》的内容与《桃花溪》完全一致。学者莫砺锋在《〈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吗》一文中,以详实论据提出该诗实为宋代蔡襄所作;但学者李定广持相反观点,认为莫砺锋的论证缺乏足够说服力,力主《桃花溪》的创作者当为张旭,这场跨越时代的著作权之争,也为这首诗增添了别样的研究趣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山水田园题材的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桃花溪上高桥隐现于野烟之中,诗人在石矶西畔询问渔船,以及桃花整日随流水漂流的景象,营造出清幽、神秘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世外桃源般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借桃花溪的景色写出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憧憬。

2. 写作手法

远近结合:“隐隐飞桥隔野烟”是远景描写,描绘出深山野谷中高桥在烟雾中若隐若现的画面,给人以深邃、神秘之感;“石矶西畔问渔船”则将镜头拉近,展现诗人在近处石矶旁询问渔船的场景,使画面富有层次感。虚实相生:“桃花尽日随流水”是实写眼前桃花随水漂流的景象,而“洞在清溪何处边”则由眼前之景联想到桃花源的洞口,虚写对理想境界的探寻,虚实结合,深化了诗歌意境。动静结合:“隐隐飞桥隔野烟”写野烟如轻纱静态弥漫,飞桥似隐似现,是静景;而“隔”字又暗含空间分隔动态感,营造山谷深幽、迷离恍惚的静美氛围,仿若仙境。随后镜头移近,“桃花尽日随流水”中,桃花飘落随流水潺潺而动,是动态画面;“石矶西畔问渔船”里,渔舟轻泛、诗人问询,人物活动增添灵动。全诗以动衬静、动静相谐,笔触轻快间,将《桃花源记》意境空灵自然融入,创造出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

3. 分段赏析

“隐隐飞桥隔野烟”,开篇便引人探寻:幽深山谷间,烟雾弥漫;透过迷蒙烟霭望去,那横跨溪涧的长桥时隐时现,仿佛在虚空里轻盈腾跃。这般境界幽深又神秘,让人恍恍惚惚,如踏入仙境。此处,静止的桥与流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让桥褪去静态,变得缥缈似飞;桥又让野烟凝住动感,恰似悬挂的轻纱帷幕。隔着这层帷幕望桥,更添几分朦胧之美。一个“隔”字,让两种景物相互映衬,融成完整的画面;也暗示了诗人是从远处观望——若站在桥边,便不会有这份“隔”的意境了。接着转入近景。近处水面上,嶙峋的岩石如小岛般露出(即石矶);溪水中漂着片片落花,渔舟在水面轻轻晃动,景致清幽而明丽。“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将诗人自身也纳入画中,让读者从这幅山水图景里,既见山水的灵秀,又见人物的情态。诗人静立在古旧的石矶旁,望着溪中不断漂流的桃花瓣与渔船,恍惚间,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成了当年误入桃花源的武陵渔人。“问渔船”三字,真切地展现出这种心向往之的状态。他的询问天真又恳切:“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在他看来,这“随水而流”的桃花瓣,仿佛是从桃花源中飘出的,于是由桃花联想到进入桃源的洞口。末句对渔人的问询,深深流露了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之情。不过桃花源本是虚构之地,诗人自然也清楚渔人无法作答。他这般明知故问,隐约透露出理想境界难以寻觅的怅惘。诗在此处骤然收尾,而末句的疑问却引发人们无尽的美好遐想。诗人的笔触如写意画般玲珑,由远及近、由实入虚,不断转换视角展现景物;却不作繁复描写,仅以淡笔勾勒轮廓,情感藏于景中,意趣流于笔墨之外,清远含蓄,耐人品味。

4. 作品点评

诗人运笔如灵动画笔,循着由远及近的轨迹铺展,又以由实及虚的巧妙转换,不断切换视角勾勒景物。不做繁冗堆砌,仅以淡淡数笔,轻描轮廓神韵,将情思悄然蕴于景致,意趣暗藏笔墨之外,恰似一幅写意山水,清远含蓄间,留足耐人寻味的余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钟云:境深,语不须深。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长史不以诗名,然三绝恬雅秀润,盛唐高手无以过也。高适赠张诗云:“世上漫相识,此翁殊不然”,又“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必高闲静退之士。今观数诗,其襟次可想矣。

明黄白山《唐诗摘钞》

# 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记》。

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

# 诗中有画。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唐云:闲雅有致,初不见浅。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下一篇:唐·王勃《山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