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草青青万里余":茂盛的春草绵延万里,
"边城落日见离居":落日余晖洒在当初离别的房子上。
# 离居:离别后的居所。,边城:边塞城镇。
"情知海上三年别":明明知道在海上分别已经三年,
# 海上:一作“塞上”。,情知:明明知道。
"不寄云间一纸书":却没有从外面寄回一纸书信。
# 云间:旧时江苏松江府的别称。因西晋文学家陆云(字子龙)家在华亭(今上海松江),对客自称“云间陆子龙”而得名。张旭家在苏州,距松江不远,此指张旭家乡。
唐代书法家,“草圣”
张旭(675?~750?),唐代书法家。字伯高,苏州吴(今江苏苏州)人。官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张旭善诗,尤工七绝,与贺知章、包融、张若虚齐名,开元中有“吴中四杰”之称,明杨慎谓其诗“清逸可爱”。精通楷法,并传于崔邈、颜真卿。善草书,性嗜酒,他与李白、苏晋等人合称“酒中八仙”。张旭性情狂逸旷达,相传每大醉,则号呼狂走,索笔挥洒,或以发濡墨而书,时称“张颠”,又尊为“草圣”。其草书与李白诗歌、裴旻舞剑并称“三绝”。正书有碑刻《郎官石记》,草书散见历代集帖中。代表作品有《郎官石柱记序》《古诗四帖》《肚痛帖》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人诗。整首诗通过景与情的交融,营造出孤寂、惆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之人的深切怀念与内心的复杂情绪。
2. 写作手法
象征:诗人以“春草”象征离愁,其绵延万里的特质恰似诗人无尽的愁绪,将抽象情感具象化,使离愁的表达更为深沉且含蓄,营造出悠远的韵味。用典:在古代,人们常以大雁传书来寄托思念、传递信息。“不寄云间一纸书”巧妙借用“雁足传书”的典故,不仅点明音讯断绝的现实,还隐晦地透露出诗人内心矛盾复杂的心理,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婉转。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春草青青万里余”,描绘出一幅春草如茵,向远方无尽蔓延的画面,“青青”写出春草的生机与繁茂,“万里余”则强调其广阔无垠,这种广袤的春景不仅给人视觉上的冲击,更引发诗人内心无尽的思绪,暗示着思念如同春草般绵延不绝。“边城落日见离居”,将场景切换到边城,落日的余晖洒下,点明诗人身处边城且处于离居状态。落日往往给人一种凄清、落寞之感,与离居的情境相结合,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后两句:“情知海上三年别”,诗人明确道出与对方在海上分别已有三年之久,“情知”二字强调了诗人对分别时间的深刻认知,时间的漫长更凸显出思念的深沉。“不寄云间一纸书”,则直接表达出内心的埋怨,在分别的漫长岁月里,对方竟连一封书信都没有寄来,这一行为让诗人的思念之情无处寄托,使思念与埋怨交织在一起,将情感推向高潮,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对远方之人复杂而深厚的情感。
上一篇:唐·汪遵《杨柳》
下一篇:唐·李白《金陵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