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ěi
táng
shǔ

朝代:宋作者:韩琦浏览量:3
jìn
shì
lín
táng
shǔ
fán
kuàng
rán
zài
chén
huán
shuí
rén
gǎn
qīng
fēng
jià
néng
guò
bǎi
xián
shuǐ
niǎo
cháng
lǐng
yún
hán
zhǐ
kōng
huán
jiǔ
lán
xǐng
hún
mèng
wàn
bǐng
lián
xiāng
zhěn
shān

译文

一家人来到林中塘边,洗尽了暑日的燥热烦念,胸怀豁然开朗,仿如不是生活在尘世间。谁敢估量这清风的价值,没有任何快乐能胜过长日悠闲。水鸟捉到鱼儿总是心满意足,岭上云片满含雨意又空自飞还。酒醉后有什么能醒我心魂,塘里万枝香莲,枕上几座青山。

逐句剖析

"尽室林塘涤暑烦":一家人来到林中塘边,洗尽了暑日的燥热烦念,

# 涤:消除。

"旷然如不在尘寰":胸怀豁然开朗,仿如不是生活在尘世间。

# 尘寰:人世间。

"谁人敢议清风价":谁敢估量这清风的价值,

"无乐能过百日闲":没有任何快乐能胜过长日悠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水鸟捉到鱼儿总是心满意足,

# 水鸟:鹭鸶。

"岭云含雨只空还":岭上云片满含雨意又空自飞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酒醉后有什么能醒我心魂,

# 阑:尽。

"万柄莲香一枕山":塘里万枝香莲,枕上几座青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北塘避暑》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描绘了于林塘之中消夏的情景,那种暑热烦闷被荡涤一空,诗人顿觉胸襟开阔,仿若超脱尘世。颔联巧妙化用李白《襄阳歌》的句意,表达出对无价清风慷慨馈赠的感激之情,还将悠闲度日视为至乐,尽显诗人淡泊的心境。颈联细致刻画了俯仰之间所看到的眼前景致,一为近景,一为远景,其中蕴含着恬然自足、顺应自然的深刻人生哲理。尾联构思独特,别出心裁地以“万柄莲香一枕山”当作清心澄怀的醒酒之物,充分展现出诗人潇洒出尘的不凡风度。整首诗意境高远,格调雍容闲适,抒发了诗人高尚清廉的情怀以及超尘脱俗的思想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韩琦(1008~1075),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稚圭,谥忠献,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宝元三年出任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时人称为“韩范”。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被任为枢密副使,与范仲淹、富弼等同时登用。曾支持庆历新政,后新政失败自请外任。韩琦的文章“词气典重,敷陈剀切”,诗大多不事雕琢、自然高雅。亦能作词。代表作品有《论杨景宗恣横不恭奏》《九日水阁》《过故关》等。著有《安阳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韩琦身为北宋时期的名臣,从政时清廉刚正,生活作风简朴,尤其注重坚守晚节,曾作诗云:“不羞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已难以确考,只知道是诗人在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罢官、出守北京(今河北大名)期间所作,字里行间抒发着他对清廉高洁品格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抒怀诗。诗歌描绘了林塘消暑的情景,展现水鸟得鱼、岭云含雨等景象,通过清风、莲香、山影等意象,营造出旷然超脱的境界。抒发了诗人淡泊自足的生活态度与超尘拔俗的思想情怀。

2. 写作手法

象征:尾联“万柄莲香一枕山”以“莲香”象征高洁品格,以“山”象征沉稳境界,二者并置为“醒魂梦”之物,借自然意象的象征意义,含蓄表达诗人超脱尘俗、坚守清廉的精神追求。远近结合:颈联“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运用远近结合手法,“水鸟得鱼”为近景,是俯身所见池塘中水鸟捕鱼的具体场景,细节生动,体现“自足”之态;“岭云含雨”为远景,是仰观所望远处山岭云雾含雨的开阔画面,展现“空还”之状。近景与远景相互映衬,既构成空间上的层次感,又通过近处水鸟的知足、远处云雨的无心,含蓄传递出诗人恬然自足、任随自然的人生态度。比喻:第二句“如不在尘寰”运用比喻手法,将诗人“旷然”的胸襟感受比作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状态。本体是诗人内心的旷达超脱之情,喻体是“不在尘寰”的空灵境界。通过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诗人在林塘消夏时摒弃暑热烦闷、心境澄明洒脱的特点。虚实结合:颈联“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中,“水鸟得鱼”“岭云含雨”是对眼前近景、远景的实写,“长自足”“只空还”则虚写作者情感与哲理思考,借水鸟知足、岭云无心象征超然心境,虚实相生,融写景、抒情、说理为一体,含蓄表达恬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借景抒情:全诗借林塘清幽、清风无价、水鸟自足、岭云无心、莲香山景等自然意象,融心境于景物,或显超脱尘世的旷然,或寓知足淡泊的情怀,或托清廉拔俗的志趣,景中含情,情因景显,在自然图景中含蓄寄寓诗人不慕功名、恬然自适的精神追求。

3. 分段赏析

诗的首联破题而入,以林塘清幽之境写消暑感受,既点出自然暑气的涤除,更暗指尘世纷扰的消解。“暑”字在此语义双关,既指时令的溽热,亦隐喻官场中如“炙手可热”般的权势喧嚣,而诗人在超脱中体味出遗世独立的意趣。颔联转向议论,“清风价”的设问别出心裁,与苏轼《赤壁赋》中“清风无尽藏”的哲思遥相呼应。看似荒诞的追问,却以反常的语言张力,将诗人对淡泊生活的炽热情怀和盘托出,在“无理”之中见真性情,彰显独特的艺术机锋。颈联延续说理,却以景语传情。水鸟得鱼的自足之态,暗合“知足常乐”的人生智慧;岭云含雨的空还之象,恰似诗人虽怀忧国之心、却困于仕途的无奈处境。这种“化情思为景物”的手法,巧妙规避了宋诗常见的直白议论之弊。尾联以“莲香”“山影”收束,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意象,对照“举杯浇愁”的消极之举,既呈现诗人醒心明志的修养之道,更将其超脱世俗、坚守品格的精神境界和盘托出,尽显高旷的人生格调。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作意旨深藏而耐人寻味,其营造出的意境开阔而深邃,彰显出一种超然的格调。诗中笔触舒缓从容,于字里行间流露出优雅安适的氛围,整体呈现出从容不迫、闲适自在的情致,给人以一种舒缓平和且意境深远的艺术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笔力恣肆。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

# “清风”何以有如许魅力?且看稍后的苏轼《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明月,耳闻之而得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即可明了。倘有此意,即能烦恼冰消。

现代周凤岗《宋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晁补之《东皋十首其一》

下一篇:宋·苏泂《石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