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ǎo
kuài

朝代:宋作者:韩琦浏览量:3
xiǎo
kuài
xīn
jìn
lán
yǎng
chéng
lóng
dòng
fēi
nán
dāng
xuān
shì
lián
cāng
cuì
zhǐ
yào
rén
zhī
nài
suì
hán

译文

这棵小桧,是刚刚才移至曲栏边的,根据它的自身素质,将来要生长成为一棵参天栋梁,并非一件难事。在栏干外新移栽小桧,不是爱它的苍翠美色,只是在于欣赏它岁寒不凋的品格。

逐句剖析

"小桧新移近曲栏":这棵小桧,是刚刚才移至曲栏边的,

# 曲栏:庭院中的曲折栏杆。,桧:常绿乔木,木材桃红色,有香气,可供建筑及制铅笔等用途。

"养成隆栋亦非难":根据它的自身素质,将来要生长成为一棵参天栋梁,并非一件难事。

# 隆栋:大材。这句说的把树养成大材并不难,是与下面说的人要有“耐岁寒”品德相对而言;在作者看来,前者容易后者难。这就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意思。

"当轩不是怜苍翠":在栏干外新移栽小桧,不是爱它的苍翠美色,

# 怜:喜爱。,轩:古代庭院建筑中的一种房子,几面敞开大扇窗,便于观赏园景。

"只要人知耐岁寒":只是在于欣赏它岁寒不凋的品格。

# 耐岁寒:抵抗严寒。这时借比于生活斗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小桧》是北宋诗人韩琦创作的七言绝句。诗围绕新移至曲栏旁的小桧展开,首句点明小桧新移的状态,次句指出培育它长成栋梁并非难事。后两句揭示主旨,诗人并非因小桧的苍翠可爱而将其置于轩前,而是要借它彰显耐岁寒的品质。通过对小桧的咏叹,赞美桧柏傲霜斗雪、坚韧不拔的品格,传达出只要能经受住艰难困苦的考验,平凡事物也可成就非凡的人生哲理。前两句叙事,介绍小桧新移及成长潜力;后两句抒情言志,点明看重小桧耐岁寒特质的原因,使诗歌从对小桧的描写升华到对精神品格的赞颂。此诗是咏物诗,韩琦以小见大,巧妙借小桧抒怀言志,其蕴含的哲理给人启迪,托物言志的手法使情感表达含蓄又有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韩琦(1008~1075),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稚圭,谥忠献,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宝元三年出任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时人称为“韩范”。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被任为枢密副使,与范仲淹、富弼等同时登用。曾支持庆历新政,后新政失败自请外任。韩琦的文章“词气典重,敷陈剀切”,诗大多不事雕琢、自然高雅。亦能作词。代表作品有《论杨景宗恣横不恭奏》《九日水阁》《过故关》等。著有《安阳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小桧新移近曲栏,养成隆栋亦非难”,诗人借新移栽的小桧柏,表明培养它成为栋梁并非难事。重点不在于欣赏它的苍翠外表,而是借小桧柏能耐受岁寒的特性,传达自己像桧柏一样,具有在困境中坚守、不屈的志向和品格。

2. 分段赏析

第一、二句“小桧新移近曲栏,养成隆栋亦非难”:开篇首句,诗人简洁地交代了小桧的情况,“新移”二字,生动地展现出小桧刚刚被移栽的状态,仿佛能让人看到它初到新环境时略显稚嫩的模样;“近曲栏”则明确了它所处的位置,在弯曲的栏杆旁,这一环境描写为小桧增添了几分雅致。紧接着的次句“养成隆栋亦非难”,诗人以一种肯定且充满信心的口吻指出,只要给予适当的培育和照料,小桧成长为高大的栋梁之材并非遥不可及。从字面来看,这是在说小桧的生长潜力,而从深层意义上讲,诗人巧妙地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将小桧的成长与人才的培养相联系。就如同小桧虽小,但有着成为栋梁的可能一样,人才在合适的条件下,也能从平凡走向卓越。此句深入浅出,质朴无华,将小与大的辩证关系,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哲理,寓于小桧这一具体形象之中,生动且富有启发性,为后文诗人进一步抒发情志埋下伏笔。第三、四句“当轩不是怜苍翠,只要人知耐岁寒”:这两句诗是全诗的关键所在,诗人在此对将小桧移至轩前的目的作出了明确说明。“当轩不是怜苍翠”,诗人先否定了一种常见的看法,即人们可能会认为将小桧放在轩前是为了欣赏它那翠绿可爱的外表。这种否定,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有了起伏,也吸引读者进一步探寻诗人的真正意图。紧接着“只要人知耐岁寒”,诗人直接点明主旨,原来他看重的是小桧能够耐受岁寒的特性。在严寒的环境中,小桧依然能够坚守,不凋零、不枯萎,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正是诗人所推崇的。“耐岁寒”不仅是小桧的一种自然属性,更是被诗人赋予了深刻的人格象征意义,代表着一种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坚守自我的高尚品格。联系韩琦一生出将入相的经历以及他重视奖掖人才的事迹来看,他深知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具备这种“耐岁寒”品质的人才尤为珍贵。诗人借对小桧的赞美,含蓄而有力地传达出自己对这种坚韧品格的追求与坚守,也希望借此让世人知晓他对能经受住考验的人才的看重。这两句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从单纯对小桧的描写,深入到对精神品质和人才观念的探讨,言简意赅却意味深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庚《对月》

下一篇:宋·释大观《偈颂五十一首(其十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