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起恹恹":大病初起,精神困倦,
# 恹恹: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一本作“厌厌”。
"画堂花谢添憔悴":画堂里落花满地,使我平添了几许愁绪。
"乱红飘砌":凋零的花瓣在空中飞舞,坠落到石阶上。
# 砌:台阶。,乱红:凋落的花朵。
"滴尽胭脂泪":如簌簌而落的胭脂泪,让人心碎。
"惆怅前春":春天匆匆而逝,人也别离,
"谁向花前醉":与谁在花前共舞。
"愁无际":愁绪如海,无边无际。
"武陵回睇":转首回望那驻春藏人的好地方。
# 回睇:转眼而望。,武陵:这里指武陵溪,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
"人远波空翠":而人在千里之外,只有碧波依旧浓翠。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韩琦(1008~1075),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稚圭,谥忠献,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宝元三年出任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时人称为“韩范”。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被任为枢密副使,与范仲淹、富弼等同时登用。曾支持庆历新政,后新政失败自请外任。韩琦的文章“词气典重,敷陈剀切”,诗大多不事雕琢、自然高雅。亦能作词。代表作品有《论杨景宗恣横不恭奏》《九日水阁》《过故关》等。著有《安阳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感怀伤春之作。这首词描绘了词人病愈后漫步花间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对春光消逝、残花零落的惋惜,以及对年华老去、故人难见的惆怅与哀愁。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上片“病起恹恹,画堂花谢添憔悴。乱红飘砌,滴尽胭脂泪”,作者将自己病后的恹恹之态与暮春落花的凋零景象相融合,花的憔悴映衬人的憔悴,人因花谢而更添愁绪,情与景相互渗透,营造出凄婉的氛围。拟人:“滴尽胭脂泪”一句将落花比作流泪的人,赋予落花以人的情感,形象地描绘出落花飘坠的姿态,也饱含了作者自己的伤感,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对落花、对春光流逝的痛惜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情景交融之笔,勾勒出凄婉动人的意境。“病起恹恹”四字,如实记录了词人病后初愈的虚弱状态,与《青箱杂记》中“一日病起”的记载相呼应。因病体难支,词人心情郁结,故而眼中画堂前的残花,亦似沾染了愁绪,显得愈发憔悴。“画堂花谢添憔悴”一句,巧妙地将暮春时节的凋零之景与人物心境融为一体,“憔悴”二字既描摹了残花衰败之态,又暗喻词人老病之躯。花与人相互映照,人因病弱而见花亦愁,花的凋零更添病中愁思,形成物我交融的细腻表达。“乱红飘砌。滴尽胭脂泪”两句,承接上文,进一步铺陈落花飘零的凄美画面。“砌”对应“画堂”,“乱红”呼应“花谢”,层层递进,足见词人遣词造句之精巧。“胭脂泪”以拟人手法赋予落花以深情,既写尽落花的娇艳与哀伤,也寄寓着词人自身的伤感情怀。下片笔锋一转,由伤春过渡到怀人念远的情感抒发。“惆怅前春,谁向花前醉”,词人追忆往昔春日,故人不再,无人共赏繁花、对酒言欢,唯有满心惆怅萦绕心头。这份惆怅愈演愈烈,化作无边无际的愁绪,深刻体现出词人对故人的深切思念。结尾“武陵回睇。人远波空翠”两句,以精妙笔触收束全词。词人由眼前满地落英,联想到“落英缤纷”的武陵溪,将其作为思念之人的栖居之地。然而故人远隔天涯,纵使深情凝望,眼中唯有碧波荡漾,却不见思念之人的踪影。一个“空”字,道尽望而不得的怅惘与空虚,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整首词作以落花为引,层层递进地抒发伤春之情,再由春光易逝自然过渡到对故人的思念,字里行间还暗含着对时事变迁与个人身世的深沉感慨。词人以委婉精妙的笔触,营造出悠远绵长的情韵。
# 这首词很可能有其特定的寓意。......解除了河北安抚使的职权后,他(韩琦)心情苦闷,憔悴而多病,同时也非常怀念那些贬出朝廷的志同道合的同僚。凡此,皆与词中所表现的气氛与感情极相符合。只是他的这种思想感情,由于当时形势所迫,动辄得咎,不得不借助于伤春怀人的传统手法表达罢了。
邱鸣皋、秋如春
# 文章纯古,不害其为邪;文章艳丽,亦不害其为正。然世或见人文章铺陈仁义道德,便谓之亚人君子;若言及花草月露,便谓之邪人。兹亦不尽也。皮日休曰:余尝慕宋璟之为相,疑其铁肠与石心,不解吐婉媚辞,及睹其文,而有《梅花赋》,清便富艳,得南朝徐庚体。然余观近世所谓正人端士者,亦有艳丽之词,如前世宋璟之比。如韩琦《点绛唇》。
宋吴处厚《青箱杂记》
上一篇:宋·苏轼《法惠寺横翠阁》
下一篇:宋·戴敏《小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