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溶春水满方塘":春水潺潺,涨满了那方方正正的池塘,
"栏槛风微落蕊香":栏杆边微风轻拂,飘来落花的香气。
# 栏槛:栏杆。
"尽日杨花飞又歇":整日里杨花纷飞,又时而停歇,
# 尽日:终日,整天。
"有时林鸟见还藏":林中的鸟儿有时闪现,又很快躲藏。
"沉疴不为闲来减":我身患重病,本以为闲居下来病情会有所减轻,
# 沉疴:久治不愈的病。
"流景知从静处长":时光啊,似乎在这静谧的日子里流逝得更加漫长。
# 流景:如流的光阴。
"欲战万愁无酒力":想战胜万种愁绪却没有酒力,
"可堪三月去堂堂":怎能忍受三月春光公然地逝去。
# 堂堂:公然地,毫无顾忌地。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韩琦(1008~1075),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稚圭,谥忠献,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宝元三年出任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时人称为“韩范”。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被任为枢密副使,与范仲淹、富弼等同时登用。曾支持庆历新政,后新政失败自请外任。韩琦的文章“词气典重,敷陈剀切”,诗大多不事雕琢、自然高雅。亦能作词。代表作品有《论杨景宗恣横不恭奏》《九日水阁》《过故关》等。著有《安阳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郡圃的暮春景色,体现了诗人韩琦面对暮春景色,感物生情,抒发了自己因年老多病、闲居无聊而产生的愁苦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首联“溶溶春水满方塘,栏槛风微落蕊香”中,一个“满”字活画出春水方生、碧波平岸的盎然春景,然而微风送来的落蕊之香,却让诗人敏感地察觉到春花正在飘堕,颔联“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还藏”,“尽日”二字从诗人的观察推论而来,写出杨花整日飞歇的单调景象,“又”“还”二字意在表现景物的不断重复、单调可厌,在对杨花、林鸟等景物的动态描写中,巧妙地展示出诗人心境的烦闷与孤寂。融情于景:“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还藏”,诗人将自己的烦闷、孤寂之情融入到杨花飞舞、林鸟时隐时现的景象之中,使景中含情,情与景融为一体。直抒胸臆:尾联“欲战万愁”直接点明诗人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愁绪时,内心渴望像战士作战般与之对抗的挣扎心态,一个“万”字极言愁情之多之重,“战”字则从反面凸显愁绪的难以抗拒;“可堪”二字更是直接抒发了诗人对三月春光堂堂逝去、自身愁情难以排遣的无奈与悲叹,虚实结合:“尾联“可堪三月去堂堂”一句,从实处看,是对春水满塘、春花堕地、浩荡春光堂堂逝去的实景描绘,字里行间流淌着对自然春光流逝的直观感慨;从虚处言,“三月去堂堂”又是一种虚拟隐喻,将诗人桑榆晚景的人生暮年之悲与沉疴在身的病痛之苦融入其中。
3. 分段赏析
“溶溶春水满方塘”,一“满”字便活画出春水初涨的蓬勃气象。当此碧波漫岸、春深似海之时,诗人本应展颜一笑、尽抛烦忧。然微风骤起,送来几缕幽幽清香,诗人敏锐察觉:这是春花正随风飘落。良辰难驻,烟景不再,送春之叹油然而生。诗人目之所及是自然界的落花,心之所思却是生命的凋零,悲绪不禁涌上心头。妙的是诗人并未将愁情倾泻无遗,而是含蓄深婉地寄寓于景物描写之中:“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即‘现’)还藏。”“尽日”二字,乃基于当时观察的揣度,从中隐约可见诗人的闲愁缕缕。在用字遣词上,“又”“还”二字,意在表现景物的循环往复、单调乏味,进而展现出诗人内心的烦闷与孤寂。第三联由景及人,关键在一“闲”字(“静”亦含闲之意)。韩琦本非闲人,他常年在朝廷或边关任职,政事繁杂,军务紧迫;直至身染重疾,为调养才申请回到故乡相州任职,因地处内地,相较之下“闲”了许多。后来病情加重,更是终日“闲”居。可结果却是“沉疴不为闲来减”,希望落空;不仅如此,因过度闲散却又不甘闲散,既有身体的痛楚,又有精神的苦闷,更觉时光难捱。故“流景(即时光)知从静处长”在字面上与上句对仗工整,意义却非并列,而是递进一层,倾诉着他的伤怀之感。最后一联直抒无可奈何的春愁。古人称酒为“酒兵”,谓酒能消愁,犹如兵可克敌。言“欲战”,便暗用此比喻。“愁”本无形无状,冠以“万”字,突显愁绪之多,“战”字则从反面衬托出愁情之浓。愁情既如此深重,诗人本想借酒浇愁,无奈因病戒酒,连此愿亦无法实现。于是,所有抵御愁绪的力量尽失,只得任凭“万愁”肆意侵袭。诗的末句,诗人着力道破这“万愁”的缘起:“三月去堂堂。”此句既实写春水满塘、春花飘落,浩荡春光正堂堂离去;同时又是虚拟,以春之消逝比喻诗人暮年光景、沉疴缠身,此乃愁之根源,自然界春天的离去不过是引发愁绪的契机。诗用五字将这两层丰富内涵融为一体,故而极具分量;唯其如此,“可堪”二字更显沉重,情调衰飒,诗人悲不自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