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wǎn
dēng
chéng
běi
mén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2
jīn
zhàng
běi
chéng
tóu
juǎn
西
fēng
mǎn
yǎn
chóu
diǎn
fēng
chuán
sǎn
guān
xìn
liǎng
háng
yàn
dài
líng
qiū
shān
xīng
fèi
gōng
sāo
shǒu
shēn
shì
ān
wēi
lóu
héng
shuò
shī
fēi
mèng
hún
yóu
rào
liáng
zhōu

译文

一幅头巾,一根藜杖,深秋傍晚独登上城北门楼,西风卷地,百草凋零,满眼秋色勾起我满腹烦愁。一点烽火,报传着大散关口的敌情战况,两行雁阵,带来了长安杜陵的秋意浓厚。眼望破碎的山河呵,常令人心中不安频频搔首,想起身世的安危呵,倚楼间百感交集涌上心头。如今,已不再是当年横戈马上,军中赋诗的光景,可时时刻刻魂绕梦萦的,仍是那古时的梁州。

逐句剖析

"幅巾藜杖北城头":一幅头巾,一根藜杖,深秋傍晚独登上城北门楼,

# 藜:草本植物,用它的茎做成的手杖叫“藜杖”。,幅巾:古代男子用绢一幅束头发,称为幅巾。

"卷地西风满眼愁":西风卷地,百草凋零,满眼秋色勾起我满腹烦愁。

# 卷地:贴着地面迅猛向前推进。

"一点烽传散关信":一点烽火,报传着大散关口的敌情战况,

# 散关:即大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

"两行雁带杜陵秋":两行雁阵,带来了长安杜陵的秋意浓厚。

# 秋:在这里既指季节,也有岁月更替的意思。,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诗人用杜陵借指长安,长安为宋以前多代王朝建都之地,故在这里又暗喻故都汴京。

"山河兴废供搔首":眼望破碎的山河呵,常令人心中不安频频搔首,

# 供:令人,使人。,山河兴废:指北方沦陷区至今还没有收复。兴废,这里偏用“废”字。

"身世安危入倚楼":想起身世的安危呵,倚楼间百感交集涌上心头。

# 身世:指诗人所处的时代及自身的遭遇。

"横槊赋诗非复昔":如今,已不再是当年横戈马上,军中赋诗的光景,

# 横槊赋诗:意指行军途中,在马上横戈吟诗。

"梦魂犹绕古梁州":可时时刻刻魂绕梦萦的,仍是那古时的梁州。

# 梁州:古九州之一,这里指关中地区。,梦魂:古人以为人的灵魂在睡梦中会离开肉体,故称“梦魂”。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晚登城北门》乃南宋诗人陆游精心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围绕诗人登城北门的所见所感铺陈开来,在对眼前景色的细致描摹中,巧妙融入古往今来社会的沧桑巨变;谈及人事变迁时,又借自然景物委婉表达,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将自然景象、国家的艰难处境以及个人的复杂情思融为一体,呈现出语壮景阔、感慨深沉的艺术风貌。首联直叙出游地点、时间与内心感受,寥寥数语,精准点明题旨。颔联笔触一转,诗人远望烽火硝烟,仰观雁阵南飞,这寻常的秋日景象,却勾起他对沦陷失地的浓浓哀愁。颈联中,由失地之殇延伸开去,诗人不禁联想到国家风雨飘摇的命运,以及自身坎坷的遭际,心中满是无奈与怅惘。尾联以回忆往昔“横槊赋诗”的豪迈岁月起笔,却又迅速跌入壮志难酬的现实深渊,悲哀痛苦溢于言表。通览全诗,诗人的“愁”绪如一条无形的丝线,贯穿始终。其感情激愤,意绪沉痛,字里行间,炽热的爱国热情喷薄而出,令人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九月,彼时诗人陆游身处四川成都。一日,他拄着藜杖,缓缓登上城北门楼。放眼望去,晚秋景致一片萧条,这肃杀之景瞬间勾起他对关中失地以及要塞大散关的深切怀念。目睹山河破碎,念及自身抱负难展,万千感慨涌上心头,于是挥笔写下此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忧国伤时的拳拳深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借登楼远眺之景,抒写国土沦丧之痛、壮志难酬之悲,以及深沉的爱国情怀,此诗以诗人之“愁”贯穿全篇,感情激愤,意想沉痛。在对国事的忧愤的同时,作者亲自投身到战斗中去,以“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作结。

2. 写作手法

象征:“西风”是秋天的象征,“卷地”形容风势猛烈。时序已近深秋,西风劲吹,百草摧折,寒气袭人,四野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当这种萧条凄凉景象映入诗人眼帘时,愁绪不免袭上心来。承上启下:所以与其说是“满眼愁”,勿宁说是“满怀愁”“满眼愁”在这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愁”字可以说是诗眼。它既凝聚着诗人当时整个思想感情,全诗又从这里生发开来。这句诗在这里起到了点题的作用。用典:“横槊赋诗非复昔”,运用曹操横槊赋诗的典故,回忆往昔自己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的豪迈,与如今的壮志未酬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的历史感和表现力。直抒胸臆:“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直接表达了对山河兴废的忧虑和对自身身世安危的感慨,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借景抒情:“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登城的装扮和卷地的西风,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烘托出内心的忧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借烽火和大雁传递的信息和秋景,抒发对边关战事的关注和对故都的思念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幅巾藜杖北城头”,“幅巾”是指不戴冠帽,仅用一幅丝巾束发,尽显随性洒脱;“藜杖”则是由藜茎制成的手杖,质朴轻便。“北城头”即成都北门的城楼。此句以简洁笔墨勾勒出诗人的装束与出游地点,生动反映出他彼时闲散无拘的生活状态,然而,“藜杖”也隐约透露出其身体日就衰颓的境况。“卷地西风满眼愁”紧承其后,着重描绘诗人登楼瞬间的切身感受。当诗人登上北城门楼,首先扑面而来的便是卷地的西风。“西风”作为秋天的典型象征,“卷地”二字更是将风势的猛烈刻画得淋漓尽致。此时时序已近深秋,西风凛冽,百草在其肆虐下纷纷摧折,寒意直逼人身,四野处处弥漫着肃杀之气。这般萧条凄凉的景象映入诗人眼帘,愁绪如潮水般不可抑制地涌上心头。所谓“满眼愁”,实则并非仅仅是外界景物引发的直观感受,更是诗人内心深处早已积压的悲愁在外界刺激下的喷薄而出。与其说是“满眼愁”,不如说是“满怀愁”更为贴切。“满眼愁”在此处巧妙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而“愁”字堪称全诗的诗眼,它凝聚着诗人彼时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情感,整首诗也由此铺陈展开,同时此句也精准地点明了诗题。颔联“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笔触转向对边境局势的忧虑以及对关中国土的深切怀念。大散关,作为南宋西北边境的重要关塞,诗人往昔曾在此驻守,有着难以忘怀的经历。今日登楼远眺,看到从大散关方向传来的烽烟,意味着边境出现紧急状况。作为一位矢志不渝主张抗金的诗人,陆游怎能不对此高度关注,内心又怎能不涌起无尽的忧虑?这无疑是诗人诸多愁绪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深秋的来临,北方大地愈发寒冷,鸿雁开始南飞,它们带来了“杜陵秋”的讯息。古代素有鸿传书的典故,身处西南成都的陆游,一直满心期盼能从北方传来抗金复国的好消息。然而此次,鸿雁带来的却是“杜陵秋”。杜陵,地处今陕西西安市东南,秦朝时设置杜县,汉宣帝陵墓坐落于此,故而得名。诗中以杜陵指代长安,而长安曾是宋以前多个朝代的都城,在此又暗中隐喻故都汴京。“秋”字,既点明了季节,又蕴含着岁月更替的沧桑之感。“杜陵秋”三字,深深寄托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故都沦陷的沉痛怀念。诗人远望烽火,仰视雁阵,念及岁月无情流逝,国家兴复却遥遥无期,万千愁绪顿时涌上心头,难以排解。颈联“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深情。“山河”在此象征着国家,国家命运兴衰难测,可究竟谁能成为力挽狂澜、振兴国家的英雄豪杰?“身世”指代诗人所处的时代,时代局势或安或危,又有谁能转危为安,扭转乾坤?山河兴废难以预料,身世安危亦未可知,瞻望未来前途,实在令人焦虑不安,愁肠百结。再看自身,被闲置一旁,空有报国之志却无门施展,只能无奈地倚靠着城楼,徒叹奈何。尾联“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此联既承接前文诗意,又对全诗进行了精妙总结。“横槊赋诗”原指行军途中,在马上横戈吟诗,此处借指乾道八年陆游在南郑担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于军中作诗的那段难忘经历。他始终念念不忘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那般豪迈的戎马生涯。然而如今,往昔的辉煌已如过眼云烟,“非复昔”三字饱含着无尽的沧桑感慨。尽管诗人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依然魂牵梦绕,始终萦绕在他心间。这正是诗人报国之志的强烈抒发,诗歌虽至此结束,但其蕴含的情感余韵悠长,久久回荡在读者心中。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诗人之“愁”贯穿全篇,感情激愤,意想沉痛,爱国热情跃然纸上。这首诗边记事边抒情,层次清楚,感情激愤,爱国热情跃然纸上。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也亮点颇多。语言凝练且生动形象,寥寥数语便勾勒出秋风卷地的肃杀、烽火传信的紧张等场景,极具画面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

下一篇:宋·黄庭坚《颐轩诗六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