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xuě
fèng
chéng
guǎng
广
píng
gōng

朝代:宋作者:黄庭坚浏览量:3
lián
kōng
chūn
xuě
míng
jiāng
qīng
shuǐ
jiàn
shā
tīng
shū
shū
hái
xiǎo
kàn
zhěng
zhěng
xié
xié
fēng
huí
gòng
zuò
suō
tiān
qiǎo
néng
kāi
qǐng
huā
zhèng
shǐ
使
jìn
qíng
hán
zhì
fáng
táo
yòng
nián
huá

译文

春雪连天,整个世界都洁净如洗,忽然回忆起江水清澈能见到水底的沙子。夜间听到雪声,时而疏疏,时而密密,早晨看见雪下,有时整齐地落,有时斜斜地飘。阵风回转,雪片儿卷起来,婆娑而舞,好像天空顷刻间开出花一样。纵使它尽情飘落,春寒彻骨,也不妨碍日后桃李盛开,享受那美好的年华。

逐句剖析

"连空春雪明如洗":春雪连天,整个世界都洁净如洗,

# 连空春雪明如洗:原校:旧作春空晴碧来飞雪。

"忽忆江清水见沙":忽然回忆起江水清澈能见到水底的沙子。

"夜听疏疏还密密":夜间听到雪声,时而疏疏,时而密密,

"晓看整整复斜斜":早晨看见雪下,有时整齐地落,有时斜斜地飘。

"风回共作婆娑舞":阵风回转,雪片儿卷起来,婆娑而舞,

# 共:旧作“解”。

"天巧能开顷刻花":好像天空顷刻间开出花一样。

# 顷刻花:喻雪。

"正使尽情寒至骨":纵使它尽情飘落,春寒彻骨,

# 寒至骨:冰冷彻骨。,正使:纵使。

"不妨桃李用年华":也不妨碍日后桃李盛开,享受那美好的年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雪奉呈广平公》出自宋代诗人黄庭坚之手。在这首诗里,黄庭坚巧妙地运用托物言志之法,蕴含深刻寓意。诗的前六句专注于描绘雪景,笔触细腻,将春雪的种种姿态生动呈现;后两句则笔锋一转,直抒胸臆。景与情在此完美交融,契合无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高尚且坚贞的志趣操守。即便身处苦寒逆境,诗人依然能秉持豁达心境,坦然面对,安之若素,自得其乐。整首诗处处洋溢着乐观向上的蓬勃气息,遣词造句清新自然,韵味十足。特别是诗中的三、四句,诗人匠心独运,接连使用四对叠字,将春雪在风中飘飞旋转的姿态刻画得细致入微,尽显灵动之美。也难怪苏东坡对这首诗赞不绝口,尤其对这两句“剧口称重”,认为其精妙之处尽显,为全诗增色不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元祐二年(1087年)的春天。诗中提及的宋林宗,字盈祖,他与黄庭坚一同在史局任职,当时担任著作郎一职。在诗中,“广平公”所指颇具渊源,唐代名臣宋璟,其先世籍贯为广平,所以后世常用“广平”来代称宋姓,诗中的“广平公”正是借此指代宋林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雪景的七言律诗,借连空如洗的春雪、夜间疏密变化的雪声、拂晓时分整斜不一的雪态以及风中雪如婆娑起舞、瞬间绽放之花等景象,写出了雪的美妙姿态与灵动神韵,同时借雪“寒至骨”与桃李“用年华”的对比,表达了即便面临严酷困境,也对美好前景满怀期待的积极态度。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借春雪之景,通过对雪的描写,如“连空春雪明如洗”“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等,表达了自己对雪景的喜爱之情。尾联“正使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华”更是借景抒情,借雪的寒冷和桃李的年华,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即使面对寒冷和困难,也相信美好的事物会到来。拟人:“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雪赋予了人的动作和情感,把雪在风中飞舞的姿态比作人在婆娑起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的灵动与美丽,使雪花仿佛有了生命,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对比:诗中“正使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华”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雪的寒冷“寒至骨”与桃李的美好年华进行对比,突出了寒冷的雪与温暖的春天、凋零与生机之间的反差,强调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和信心,也蕴含了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即寒冬之后必将迎来春天的美好。虚实结合:首联“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中,“连空春雪明如洗”是实写眼前的春雪,天空中春雪飘飞,洁白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则是虚写,诗人由眼前的雪忽然回忆起江水清澈能看见沙的情景,通过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使读者在现实与回忆之间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流动。

3. 分段赏析

首联之中,诗人以宏大视角落笔,将大雪那波澜壮阔的场面生动展现。“忽”字极为精妙,既精准捕捉到季节转换时令人猝不及防的特点,又淋漓尽致地传达出诗人内心油然而生的惊喜之感。颔联“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堪称一绝,对仗极为工整。八个叠字的运用独具匠心,每一个字都贴切精准,层层递进,让诗句韵味无穷,成为千古传颂的写雪佳句。从听觉层面,让人仿佛能听见夜间雪花时而稀疏、时而密集飘落的簌簌声;从视觉角度,拂晓时雪花或整齐、或倾斜的形态也跃然眼前,全方位且生动地描绘出夜间到拂晓大雪的动态变化。颈联“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则聚焦于动态描写,将大雪纷飞的美妙景致鲜活呈现。诗人巧用拟人之法,赋予雪灵动的生命,仿若雪乃天地间的精灵,在风中翩翩起舞。又把雪比作瞬间绽放的花朵,这般新奇的比喻,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此句虽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着相似意境,却在表达上更为精炼。尾联之中,作者巧妙地寓情于景,景语与情语完美交融,不着痕迹。“寒至骨”,表面写的是自然界中凛冽寒冬的酷寒,实则暗喻世间种种残酷现实。然而,诗人笔锋一转,展现出乐观信念,坚信熬过这刺骨寒冬,必将迎来桃李争艳、生机勃勃的明媚春天。

4. 作品点评

古往今来,众多咏雪诗作,往往传递给人们的是清冷孤寂、萧索落寞的情绪,仿佛那纷纷扬扬的雪花,只带来无尽寒意。然而,有这样一首诗却另辟蹊径,它以别具一格的视角,奏响了一曲高昂明快的旋律。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此诗宛如激昂的乐章,给人以豪放洒脱之感,更传递出积极进取的精神启迪,让读者于雪的世界中,感受到别样的蓬勃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宋伯仁《别友人》

下一篇:宋·郑刚中《春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