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渡惊滩有底忙":夜晚匆忙地渡过那令人心惊胆战的险滩,究竟是在忙些什么呢?
"晓攀绝磴更禁当":清晨又要去攀登那极其陡峭的石级,这实在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精力去承受啊。
"周遭碧嶂无人迹":周围都是碧绿的山峰,在这一片区域里看不到任何人的踪迹,
"围入青天小册方":那被群山环绕的天空,看起来就像是被框在一个小小的册页里的方形一样。
"半世功名一鸡肋":我这半生所追求的功名,如今看来就如同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平生道路九羊肠":而我这一生所走过的道路,就像那九曲十八弯的羊肠小道一样,充满了曲折和坎坷。
"何时上到梅花岭":什么时候才能登上那梅花岭呢?
"北望螺峰半点苍":到那时向北眺望,也许只能看到螺峰那小小的一点青色了。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写作手法
设问:“夜渡惊滩有底忙”以设问的方式,提出对自己匆忙夜渡行为的疑问,引发读者思考,也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对自身行为和人生的反思基调。夸张:“晓攀绝磴更禁当”中的“绝磴”运用了夸张手法,极力渲染了石径的陡峭难行,突出了旅途的艰难程度。借景抒情:“周遭碧嶂无人迹,围入青天小册方”通过描写四周无人的碧嶂和被围如小册页的青天,营造出荒僻、压抑的氛围,借此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压抑之感。比喻:“半世功名一鸡肋,平生道路九羊肠”中,把“半世功名”比作“鸡肋”,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自己半生功名无实际价值的失望与无奈;将“平生道路”比作“九羊肠”,生动地写出了人生道路的曲折坎坷。虚实结合:“何时上到梅花岭,北望螺峰半点苍”中,“何时上到梅花岭”是实写诗人对即将到达的行程目标的期盼,“北望螺峰半点苍”则是虚写,是诗人想象登上梅花岭后北望所见之景,通过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的意境,表达出对未来的憧憬。用典:“半世功名一鸡肋”,这里运用了“鸡肋”的典故,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曹操攻打汉中时,久攻不下,想要退兵又怕被人耻笑,这时军中主将夏侯惇来问夜间口令,曹操随口说“鸡肋”。杨修听到后,便开始收拾行装,众人问其原因,杨修说:“夫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杨万里在此处用“鸡肋”来形容自己的半世功名,表达了对自己半生追求功名却收获寥寥、感到功名利禄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复杂情感。
2. 分段赏析
首联:“夜渡惊滩有底忙,晓攀绝磴更禁当”,开篇诗人以自我追问起笔,“夜渡惊滩有底忙”,在夜色笼罩下,强行渡过那波涛汹涌、令人胆寒的险滩,“惊”字点出滩涂的危险,而“有底忙”则流露出对自己这般匆忙奔波的困惑与无奈。紧接着,“晓攀绝磴更禁当”,天刚破晓,又要攀爬那陡峭至极的石径,“绝磴”突出路途艰险,“更禁当”强调这种艰难远超常人承受,诗人连续展现夜渡与晓攀两个场景,直白地描绘出旅途的艰辛,为全诗奠定了疲惫、艰辛的情感基调,也引发读者对其匆匆行程背后缘由的好奇。颔联:“周遭碧嶂无人迹,围入青天小册方”,视角一转,诗人将笔触伸向周围环境。“周遭碧嶂无人迹”,放眼望去,四周皆是郁郁葱葱、连绵起伏的青山,却不见一丝人迹,营造出一种荒僻、清幽的氛围,在这寂静之中,诗人的孤独感悄然滋生。“围入青天小册方”,群山环绕,抬头仰望,那片被山峦围拢的青天,好似被框在小小的册页之中,形象地描绘出空间的逼仄与视野的受限,从侧面烘托出旅途的闭塞与诗人内心的压抑,同时,这清幽的自然景色也为下文诗人的感慨提供了背景。颈联:“半世功名一鸡肋,平生道路九羊肠”,此联由旅途实景转入对人生的感慨。“半世功名一鸡肋”,诗人回顾自己大半生追求功名的历程,将其比作“鸡肋”,用曹操对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典故,精准地表达出对自身功名成就的失望与迷茫,半生努力换来的不过是这般尴尬的境地。“平生道路九羊肠”,把自己的人生道路比作九曲回肠的羊肠小道,极言其坎坷曲折,充满了无数艰难险阻,饱含着对人生多舛的深深喟叹,这两句是诗人对过往人生的深刻反思,情感沉郁,也是全诗的情感核心。尾联:“何时上到梅花岭,北望螺峰半点苍”,在抒发人生感慨后,诗人笔锋又回到当下行程,“何时上到梅花岭”,“何时”二字流露出对到达目的地的急切期盼,梅花岭既是实际行程中的下一个目标,也象征着诗人渴望摆脱当下困境、开启新征程的愿景。“北望螺峰半点苍”,想象登上梅花岭后,向北眺望,只见螺峰在远处呈现出一抹苍色,以远景作结,在空间上拓展了诗歌意境,给人以悠远之感,也在情感上留下一丝对未来的憧憬,在历经艰辛与感慨后,诗人仍怀揣着对前路风景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