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树知春不久归":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
# 不久归:将结束。,草树:一作”草木“
"百般红紫斗芳菲":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
"杨花榆荚无才思":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
# 杨花榆荚无才思:意思是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如同人之“无才思”。杨花,指柳絮。榆荚,指榆钱,榆树的果实。才思,才气、才情。
"惟解漫天作雪飞":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 漫天:满天。,惟解:只知道。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场景的七绝,通过自然意象的书写传递出深层思考。作者将草木花卉赋予灵性:芳菲众卉以绚烂色彩构筑视觉盛宴,寻常柳絮荚果借纷扬姿态演绎生命热忱。作品在“飞雪漫舞”的灵动画面中,既暗藏对韶华易逝的怅惘,更显万物竞发的智慧。诗行间流动着对自然规律的深刻体悟,启示读者于时光流转中把握时机,在平凡处也能有所成就。
2. 写作手法
拟人:从花木的角度描写对春天的留恋,仿佛具有意识一般。以“斗”字描绘百花争艳的场景,将自然竞争转化为人类争胜的意象,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借景抒情:表面反映作者对春天的珍惜之情,背后寄寓人们珍惜时间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3. 分段赏析
首句“草树知春不久归”以拟人手法开篇,将“草树”人格化——它们仿佛知晓春天即将离去,一个“知”字赋予自然景物灵性,暗含对春光易逝的敏锐感知。次句“百般红紫斗芳菲”紧承上文,“百般红紫”描绘花草色彩的绚烂,“斗”字进一步强化拟人效果,写出各类草木争奇斗艳、尽力展现生机的热闹场景,勾勒出晚春时节繁花似锦的鲜活画面。以上两句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具体场景描写,其实表达的是诗人自己对春天美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的景象,诗人没有像通常那样因惜春而伤感,而是主动参与其中,情绪乐观积极,这种写法很有新意。第三句“杨花榆荚无才思”笔锋一转,以“无才思”的拟人化表述,与前两句的“知春”“斗芳菲”形成对比:杨花榆荚不如其他草木艳丽多姿,似乎缺乏“争春”的资本。末句“惟解漫天作雪飞”则笔势轻扬,“惟解”二字既承接“无才思”的憨直,又以“作雪飞”的比喻收束。杨花榆荚虽无艳色,却像雪花般漫天飞舞,用另一种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活力。
4. 作品点评
全诗无一字写人,却处处见人。草木争春的急切,恰似人对时光的珍视;杨花榆荚的“笨拙”奋进,又暗合平凡生命的倔强。这首诗的寓意,因人而异。不同的人生经历与心境,往往会带来不一样的理解与感悟。
# 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却是如此。
清朱彝尊《批韩诗》
# 意带比兴,出口自活,以下数首皆然。
清汪森《韩柳诗选》
# (王昌龄《青楼曲》)第二首起句云“驰道杨花满御沟”,此即“南山荟蔚”景象,写来恰极天然无迹。昌黎诗云:“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便嚼破无全味矣。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 春日晚春,则处处应切晚字。首句从“春”字盘转到“晚”字,可谓善取逆势。二句写晚春之景。三句又转出一景,盖于红紫芳菲之中,方现十分绚烂之色,而无如扬花、榆荚不解点染,惟见漫天似雪之飞耳。四句分二层写,而“晚春”二字,跃然纸上。正无俟描头画角,徒费琢斫,只落小家数也。此首合上《春雪》一首,纯从涵泳而出,故诗笔盘旋回绕,一如其文,古之大家,有如是者。(品)沉着。
清朱宝莹《诗式》
# 玩三四两句,诗人似有所讽,但不知究何所指。
近代刘永济《唐代绝句风华》
上一篇:唐·王绩《野望》
下一篇:唐·王维《杂诗三首(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