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皋薄暮望":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
#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迫近。《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东皋:地名,在今山西河津,诗人隐居的地方。皋,水边地。
"徙倚欲何依":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 依:归依。,徙倚:徘徊。
"树树皆秋色":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 秋色:一作“春色”。
"山山唯落晖":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 落晖:落日。
"牧人驱犊返":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
#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猎马带禽归":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无相识":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
# 相顾:相视;互看。
"长歌怀采薇":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初唐诗人
王绩(585~644),唐代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大儒王通之弟,性格简傲,嗜酒。王绩作诗继承了阮籍与陶潜咏怀言志的传统,并喜写饮酒和田园生活,借以排遣怀才不遇的苦闷,高情胜气,独步当时。其诗风质朴清新,不染雕琢浮华旧习,真率自然,平淡质朴。其文骈散兼长,疏朗明快,清新可诵。代表作品有《野望》《秋夜喜遇王处士》。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怀诗。通过描绘秋日黄昏山野间的萧瑟景色与牧猎归来的田园动态,抒发了诗人隐居时彷徨无依的孤寂苦闷,以及追慕伯夷、叔齐采薇而隐的避世情怀。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动衬静。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以叠词(树树、山山)和副词(皆、唯)铺陈静态秋景,渲染出萧瑟静谧的山野暮色。颈联则通过动词“驱”“返”“带”“归”,刻画牧人驱赶牛群、猎人携猎物归家的动态场景。喧闹的归家场景反衬山野的寂寥,强化秋日黄昏的安详氛围。 乐景衬哀情。“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牧人驱赶牛犊返家、猎人携猎物归来的温馨场景,展现田园生活的安宁与收获的满足,构成一幅鲜活和乐的民生图景;然而正是这人畜皆有所归的热闹画面,与诗人自身“徙倚欲何依”的彷徨无依、“相顾无相识”的孤寂疏离形成尖锐反差——他人满载而归的喜悦,反衬出诗人隐居却心无所寄的茫然,表面的祥和愈加强化了其精神世界的落寞,为尾句“长歌怀采薇”的孤愤之情埋下伏笔。用典:尾联“长歌怀采薇”取自伯夷、叔齐采薇而食的典故。原典中,商朝灭亡后,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拒绝食用周朝粮食,采薇(野菜)充饥,最终饿死。此处作者巧用伯夷、叔齐的典故,既抒发自身在乱世中无处依托、知音难觅的苦闷;又呼应首联“徙倚欲何依”的彷徨,点明归隐之志。化用:首联“徙倚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以“无枝可依”的乌鹊暗喻自己仕途失意、彷徨无依的孤独状态。直抒胸臆: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赤裸道出环顾四周却无一人相知的孤独感,直言以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采薇而食的隐士,直白宣泄对现实失望、向往隐逸的决绝心态。渲染: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通过叠词“树树”“山山”重复强调秋色与落晖覆盖的普遍性,形成空间上的延展感;副词“皆”与“唯”限定景物状态,强化秋意无处不存的萧条氛围。“秋色”暗指草木枯黄的衰飒色调,“落晖”以微弱余光渲染暮色苍茫,两者叠加构成冷寂暗淡的整体画面基调。全句不直接抒情,但通过色彩、光影与空间的层次铺陈,自然渗透出诗人的孤寂心境,体现白描式渲染的质朴特质。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东皋薄暮望”点明诗人黄昏时在隐居地眺望的场景,“徙倚欲何依”通过徘徊动作与“无所依托”的心理描写,化用曹操《短歌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暗喻仕途失意的迷茫抑郁;其中“薄暮”交代时间并渲染萧瑟氛围,“东皋”定位隐居空间,两句以白描式叙述清晰传递出孤寂彷徨的心绪,为全诗奠定了低沉基调。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以静态的山林秋景描写强化诗人的孤寂苦闷心境,诗人通过所见勾勒出秋日暮色图景:无边树林尽染暮秋的枯黄色调,连绵群山笼罩在夕阳的萧瑟余晖中,表面宁静开阔的景象实则透出深沉的荒凉落寞感。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通过描写傍晚乡野的牧猎归家动态场景,反衬诗人内心的孤寂苦闷。诗人以“驱”“返”“带”“归”四组动词刻画牧人驱赶牛群、猎人携猎物返回的生动画面,表面安逸祥和的田园氛围与诗人独处无依的状态形成鲜明反差,热闹的群体活动更凸显其孑然一身的落寞感。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压抑已久的情感,诗人从牧猎归来的动态场景中回神,复归于首联的彷徨心境,更强化了茫然若失、孤独无依的苦闷情绪。环顾四周无相识之人,无人分担寂寥,诗人遂引用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借长歌“怀采薇”抒发归隐山林之志。
4. 作品点评
本诗首尾两联直抒胸臆、叙写心境,中间两联聚焦景物描写,通过情景交融的多角度展开,将诗人的孤寂彷徨与笼罩山野的秋暮之景紧密融合,形成诗画交融的审美效果。诗中含蓄深厚的情感内涵引人长久品读与回味。全诗语言质朴明快,自然清新,浅切中蕴含深意,字句凝练有力,为唐诗及后世诗歌语言的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
# 浅而不薄。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起句即破题。“秋色”补题不足,且生结意。“落晖”应“薄暮”,且生“返”“归”二句。
明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
# 前写野望之景,结处方露己意。三、四喻时值衰晚,此天地闭、贤人隐之象也。故末寄怀《采薇》,盖欲追踪夷、齐之意,然含蓄深深,不露线索,结法深厚。得此一结,便登唐人正果,非复陈、隋小乘禅矣。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矩》
# 此立意诗,“薄暮望”“欲何依”,主句也。下边“秋色”“落晖”“牧人”“猎马”,俱是“薄暮望”之景;“皆”字、“惟”字、“归”字,俱是“欲何依”之情。所以用“相顾”句一总顿住。末句说出自己胸襟也。又:此诗说“无依”情绪,直赶到第七句。若胸中稍有不干净处,便要露出。“长歌”一言,壁立万仞矣。或问此句可以为主句否,盖此句是胸中主见,不是诗中主句,所谓主中主也。
清顾安、何文焕《唐律消夏录》
# 王尧衢曰:此诗格调最清,宜取以压卷。视此,则律中起承转合了然矣。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惟有隐耳。隋日式微,无功伤之而作,即诗人“北风”“雨雪”意。然唐兴之兆见矣。
《唐诗意》
上一篇:唐·刘禹锡《赏牡丹》
下一篇:唐·韩愈《晚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