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家贫甚诉长饥":我家极为贫穷,常常诉说长期受饥。
"幼稚满庭闱":年幼的子女满布庭院。
"正坐瓶无储粟":正因为家中米缸无存粮,
"漫求为吏东西":才随意谋求官职,奔走四方。
"偶然彭泽近邻圻":偶然间任职之地靠近彭泽县边界。
"公秫滑流匙":当地有公家的高粱,酿酒滑润能入匙。
"葛巾劝我求为酒":有人以葛巾为信物劝我酿酒,
"黄菊怨、":可黄菊哀怨、
"冷落东篱":在东篱下被冷落。
"五斗折腰":为五斗米弯腰做官,
"谁能许事":谁能忍受这种事,
"归去来兮":还是回归田园吧。
"老圃半榛茨":老菜圃大半长满荆棘杂草,
"山田欲蒺藜":山田快要变成蒺藜丛生之地。
"念心为形役又奚悲":想到心灵被形体役使,又有什么可悲伤。
"独惆怅前迷":独自怅惘此前迷失于仕途。
"不谏后方追":过去的错误已不可谏止,未来的可追悔改正。
"觉今来是了":觉悟到如今的选择正确,
"觉昨来非":昨日的出仕错误。
"扁舟轻风破朝霏":驾着小船轻快地冲破清晨的雾气。
"风细漫吹衣":微风轻拂衣裳。
"试问征夫前路":试问行人前路如何,
"晨光小":晨光微弱,
"恨熹微":遗憾天色尚熹微。
"乃瞻衡宇戴奔驰":于是望见自家简陋房屋,就奔跑过去。
"迎候满荆扉":迎接的人挤满柴门。
"已荒三径存松菊":虽然庭院小径已荒芜,但松菊仍在,
"喜诸幼、":欣喜孩子们、
"入室相携":进入屋内,相互牵扶。
"有酒盈尊":有美酒满杯,
"引触自酌":拿起酒杯自饮,
"庭树遣颜怡":庭院树木让容颜愉悦。
"容膝易安栖":狭小居所容易安身栖息。
"南窗寄傲睨":在南窗下寄托傲然自得的神情。
"更小园日涉趣尤奇":到小园中每日漫步,趣味格外奇妙。
"尽虽设柴门":虽然设有柴门,
"长是闭斜晖":却常关闭在夕阳余晖里。
"纵遐观矫首":纵然极目远眺、昂首观景,
"短策扶持":拄着短杖辅助行走。
"浮云出岫岂心思":浮云从山岫飘出,哪有心思关注。
"鸟倦亦归飞":鸟儿疲倦也归巢飞翔。
"翳翳流光将入":黯淡的阳光将要西落,
"孤松抚处凄其":抚摸孤松,心生凄楚。
"息交绝友堑山溪":断绝交往,与友人疏离如隔山溪。
"世与我相违":世事与我心意相违。
"驾言复出何求者":驾车再出去追求什么呢,
"旷千载、":千年间空旷、
"今欲从谁":如今想追随谁。
"亲戚笑谈":只愿亲戚间谈笑,
"琴书触咏":弹琴、读书、饮酒、吟诗,
"莫遣俗人郑":别让俗人知晓。
"告西畴有事要耘耔":不经意间又到春日和暖时。农夫要开始耕种。
"容老子舟车":告知西边田地有事要耕耘播种。
"取意任委蛇":任凭我乘船坐车,随心自在前行。
"历崎岖窈窕":历经崎岖幽深之地,
"丘壑随宜":山丘沟壑随顺自然。
"欣欣花木向荣滋":欣欣向荣的花木蓬勃生长。
"泉水始流澌":泉水开始解冻流淌。
"万物得时如许":万物得时生长如此,
"此生休笑吾衰":此生莫笑我衰老。
"寓形字内几何时":寄身天地间能有多少时光。
"岂问去留为":何须问去留的道理。
"委心任运无多虑":随心任运无需多虑,
"顾皇皇、":看那惶惶不安的人、
"将欲何之":将要去往何处。
"大化中间":在自然变化中,
"乘流归尽":顺流而归终结一生,
"喜惧莫随伊":喜悦与恐惧莫要跟随它。
"富贵本危机":富贵本是危险的机缘。
"云乡不可期":神仙居所难以期望。
"趁良辰、":趁着美好时光、
"孤往恣游嬉":独自前往尽情游赏嬉戏。
"独临水登山":独自临水登山,
"舒啸更哦诗":舒展长啸、吟诗。
"除乐天知命":除了乐天知命,
"了复奚疑":明白这些还疑虑什么呢。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田园归隐的词。介绍了诗人因家贫出仕,又因靠近彭泽之地、受田园意象触动,决心归隐;归园后,目睹田园荒芜却因松菊留存、家人相伴而欣喜,在小园漫步、与自然相融,抒发对官场的厌弃,对田园闲适的沉醉,以及顺应天命、乐天知命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词题“归去来兮”直接取自东晋陶渊明的名篇《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以“归去来兮”表达弃官归隐、回归自然的决心,柳永在此借用典故,暗合自身对仕途失意的感慨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赋予词篇文化厚度与归隐情怀的共鸣。化用:“三径就荒”化用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意象,以“三径”代指归隐后的家园,借古贤之境写今人之思,含蓄表达对世俗束缚的厌倦,强化“归去”的主题。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侬家贫甚诉长饥。幼稚满庭闱。正坐瓶无储粟,漫求为吏东西”开篇直陈家境窘迫,“贫甚”“诉长饥”突出生活艰难,“幼稚满庭闱”描绘子女满堂却缺粮的窘境,交代出仕缘由——“瓶无储粟”,为求生计“漫求为吏东西”,“漫求”尽显无奈与漂泊之感。此段以白描手法,质朴道出家贫出仕的被动,为后文厌仕归隐做铺垫,展现底层官吏因生计奔波的辛酸,也暗喻仕途并非心之所向。第二段(“偶然彭泽近邻圻。公秫滑流匙。葛巾劝我求为酒,黄菊怨,冷落东篱。五斗折腰,谁能许事,归去来兮”中“偶然彭泽近邻圻”,借彭泽之地,触发归隐联想。“公秫滑流匙”,以公家高粱酿酒的想象,呼应田园饮酒意象;“葛巾劝我求为酒,黄菊怨,冷落东篱”,用葛巾、黄菊拟人,葛巾劝酒似引归园,黄菊“怨”被冷落,实则是诗人内心对田园荒芜、背离本真的愧疚。“五斗折腰,谁能许事,归去来兮”,化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坚定归隐决心,将对官场的厌弃、对田园本真的向往,借典故与拟人手法抒发,情感转折强烈,凸显精神觉醒。第三段“老圃半榛茨。山田欲蒺藜。念心为形役又奚悲。独惆怅前迷。不谏后方追。觉今来是了,觉昨来非。扁舟轻扬破朝霏。风细漫吹衣。试问征夫前路,晨光小,恨熹微。乃瞻衡宇载奔弛。迎候满荆扉。已荒三径存松菊,喜诸幼,入室相携。有酒盈尊,引觞自酌,庭树遣颜怡”中“老圃半榛茨。山田欲蒺藜”,描绘田园荒芜之景,暗示久别田园的沧桑。“念心为形役又奚悲”,反思过往“心为形役”的无奈,“独惆怅前迷。不谏后方追”,用《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典故,强化悔悟与新生。“扁舟轻扬破朝霏……恨熹微”,以扁舟、朝雾、微风等意象,渲染归园途中的轻快与急切,“晨光小,恨熹微”细腻写出盼归的迫切。“乃瞻衡宇载奔弛……庭树遣颜怡”,写望见家宅时的奔跑、家人相迎的温馨,“已荒三径存松菊”,松菊象征高洁与本真,虽田园荒芜但精神寄托仍在,“引觞自酌,庭树遣颜怡”,刻画归园后自饮自乐、与庭树相伴的怡然,情景交融,尽显归隐后的释然与慰藉。第四段“容膝易安栖。南窗寄傲睨。更小园日涉趣尤奇。尽虽设柴门,长是闭斜晖。纵遐观矫首,短策扶持。浮云出岫岂心思。鸟倦亦归飞。翳翳流光将入,孤松抚处凄其。息交绝友堑山溪。世与我相违。驾言复出何求者,旷千载,今欲从谁。亲戚笑谈,琴书觞咏,莫遣俗人知。邂逅又春熙。农人欲载菑。告西畴有事要耘耔。容老子舟车,取意任委蛇。历崎岖窈窕,丘壑随宜”中,“容膝易安栖。南窗寄傲睨”,小居虽窄却可安身,南窗下寄托傲然自得的情志,呼应陶渊明“倚南窗以寄傲”。“更小园日涉趣尤奇”写每日漫步小园的奇妙趣味,“尽虽设柴门,长是闭斜晖”,柴门常闭,将夕阳余晖与外界喧嚣一同阻隔,营造宁静自守氛围。“纵遐观矫首,短策扶持”刻画拄杖远眺的闲适,“浮云出岫岂心思。鸟倦亦归飞”,以浮云、倦鸟自喻,表明无心世事、渴望归巢(田园)的心境。“翳翳流光将入,孤松抚处凄其”,夕阳西下,抚摸孤松,生发出对时光流逝、孤高自守的感慨。“息交绝友堑山溪。世与我相违”,决然与外界断绝交往,因世事与己志相悖,“驾言复出何求者……今欲从谁”,反问出仕所求,凸显对官场的疏离与对知音难觅的喟叹。“亲戚笑谈,琴书觞咏,莫遣俗人知”,愿与亲戚谈天、琴书相伴,避开俗人打扰,守护田园清净。“邂逅又春熙。农人欲载菑。告西畴有事要耘耔。容老子舟车,取意任委蛇。历崎岖窈窕,丘壑随宜”,写春日偶遇农忙,顺应心意乘车乘船,遍历崎岖山水,随遇而安,展现归园后融入自然、顺应天命的生活态度,将田园之趣与哲理思考相融。第五段“欣欣花木向荣滋。泉水始流澌。万物得时如许,此生休笑吾衰。寓形宇内几何时。岂问去留为。委心任运无多虑,顾皇皇,将欲何之。大化中间,乘流归尽,喜惧莫随伊”中,“欣欣花木向荣滋。泉水始流澌”,描绘万物向荣、泉水解冻的春日生机,“万物得时如许”感慨自然万物各得其时,“此生休笑吾衰”,以万物盛兴自勉,不惧自身衰老。“寓形宇内几何时。岂问去留为”,追问人生短暂,不必纠结去留(出仕或归隐)。“委心任运无多虑……喜惧莫随伊”,主张顺应自然、随心任运,不必因生死、去留而忧喜,在“大化”(自然变化)中顺流而行,达观面对人生终结,升华出乐天知命、顺应自然的哲理。第六段“富贵本危机。云乡不可期。趁良辰,孤往恣游嬉。独临水登山,舒啸更哦诗。除乐天知命,了复奚疑”中,“富贵本危机。云乡不可期”,直言富贵潜藏危险,神仙居所难以企求,否定对功名利禄、虚幻仙境的追求。“趁良辰,孤往恣游嬉”,倡导珍惜美好时光,独自游赏嬉戏,“独临水登山,舒啸更哦诗”,刻画临水登山、长啸吟诗的自在,彰显田园生活的精神富足。“除乐天知命,了复奚疑”,以“乐天知命”收束,表明参透人生后的笃定,呼应前文哲理,强调顺应自然、安于归隐的人生选择,使全词的归隐主题与哲理思考达成统一。
上一篇:宋·沈瀛《减字木兰花·或行或止》
下一篇:宋·辛弃疾《满江红·题冷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