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有黄泉上有天":脚下是黄泉,头顶是苍天,
"人人许住百来年":每个人都被赋予大约百年的寿命。
"还知虚过死万遍":要知道虚度光阴就如同死了千万遍,
"都似不曾生一般":这样的人生如同从未真正活过一般。
"要识明珠须巨海":想要辨识明珠就必须深入广阔无垠的大海,
"如求良玉必名山":好比寻觅良玉就一定要前往巍峨有名的山川。
"先能了尽世间事":首先要能够透彻地理解并经历完世间诸事,
"然后方言出世间":然后才可以谈论超脱世俗的境界。
理学家,“北宋五子”之一
邵雍(1011~1077),北宋理学家。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卒后赐谥康节。先祖为范阳(治今河北涿州)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后人称“百源先生”。屡授官不赴。邵雍是理学象数派创立者,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其诗多为随口成章的闲适之作,诗风平易明畅,语言浅近通俗而往往寓以理趣机锋,亦有被讥为有韵之语录者,是宋代理学诗的代表,又被称为“击壤体”。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1. 分段赏析
开篇“下有黄泉上有天,人人许住百来年”,以宏观的视角,将天地与人生并置,指出人在天地间的寿命不过百年,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对生命思考的基调。“还知虚过死万遍,都似不曾生一般”,进一步强调了生命的宝贵,若虚度光阴,即便历经百年,也如同未曾活过,这是对人们珍惜时光、充实生命的一种警醒。其次“要识明珠须巨海,如求良玉必名山”,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寻求真理、追求人生价值比作在巨海中寻找明珠、在名山中开采良玉,形象地说明只有经历艰难险阻,深入探索,才能获得珍贵的东西。这里的“明珠”“良玉”象征着人生的智慧、真理以及有价值的成就等。最后“先能了尽世间事,然后方言出世间”,表达了一种积极入世而后超脱的人生态度。诗人认为,只有先充分了解和经历世间的种种,才能真正谈得上超脱尘世,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这体现了一种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哲学思想,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和逃避现实的态度。
上一篇:宋·姜夔《禽言如日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