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guī

朝代:唐作者:张仲素浏览量:1
niǎo
niǎo
chéng
biān
liǔ
qīng
qīng
shàng
sāng
lóng
wàng
cǎi
zuó
mèng
yáng

译文

城墙边依依细柳,小路旁青青嫩桑。提着篮忘了采叶,昨夜又梦到渔阳。

逐句剖析

"袅袅城边柳":城墙边依依细柳,

# 袅袅:纤长柔美貌。明杨慎《升庵诗话·余延寿折杨柳》:“大道连国门,东西种杨柳。葳蕤君不见,袅袅垂来久。”

"青青陌上桑":小路旁青青嫩桑。

# 陌上:路旁。陌,田间小路。

"提笼忘采叶":提着篮忘了采叶,

# 叶:此处指桑叶。

"昨夜梦渔阳":昨夜又梦到渔阳。

# 渔阳:古代郡名,治所在今天津蓟县。因此处边陲,常陈重兵把守,后世遂用以指称边境征戍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闺思》是唐代诗人张仲素创作的五言绝句。这首诗以春日为背景,聚焦征人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精巧的构思与细腻的笔触,生动展现了深闺女子的相思之态。开篇紧扣“春”字,描绘城边柳丝轻扬、陌上桑叶青翠的盎然春光,以明丽之景反衬内心愁绪;后两句笔锋一转,由景及人,刻画采桑女子提笼忘采的失神瞬间,借“昨夜梦渔阳”的梦境回溯,委婉道出对戍边丈夫的深切牵挂。全诗仅二十字,却剪裁得当、意境深远,以典型场景勾勒乱世离情,用简洁语言传递绵长情思,在景与情、虚与实的交织中,尽显唐诗含蓄凝练的艺术魅力,是值得一读的好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张仲素(769?~819),唐代诗人。字绘之(一作缋之),河间(今河北任丘)人。贞元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官至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张仲素长于绝句和乐府,与王涯、令狐楚并称“三舍人”。其善写闺情,也有歌颂边防将士之作,诗风既能细腻委婉,又能意气昂扬。主要作品有《春闺思》《秋闺思》《塞下曲》《秋夜曲》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代边境战事频繁,再加上安史之乱的影响,给百姓带来了深重苦难。唐诗中,有许多描写征夫与思妇相互思念的作品。张仲素擅长创作闺情题材的诗歌,这首《春闺思》就属于此类,其具体的创作时间目前难以考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闺怨题材的五言绝句,借春日城边柳丝袅袅、陌上桑叶青葱的景象,以及采桑女子提笼忘采、魂牵渔阳的细节,写出了思妇对戍边丈夫的深切思念。

2. 写作手法

叠字:“袅袅”写城边柳随风摇曳的柔姿,“青青”绘陌上桑鲜润欲滴的色泽,两词叠用既强化了春景的盎然生机,又以音韵的回环传递出思妇内心的缠绵愁绪,让景与情在叠词的韵律中自然交融。化用:“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化用《采桑度》“蚕生春三月,春柳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原句写村女采桑欢歌,此处以“袅袅”“青青”叠词化用,既保留春郊采桑场景,又借“柳”“桑”意象暗含离别相思,使乐景反衬哀情,贴合思妇怀人情境。虚实结合:前两句“城边柳”“陌上桑”为实写春郊景色,后两句“提笼忘采叶”是现实动作,“昨夜梦渔阳”虚写梦境,通过“忘采叶”的实态与“梦渔阳”的虚境结合,既刻画思妇失神之状,又借梦境点明思念对象,虚实相生中深化昼夜怀思的情感。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头紧扣“春”字精心描绘:“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生动展现郊野盎然春光,“袅袅”细腻状写柳树随风轻柔摇曳的婀娜姿态,“城边”精准交代具体环境,柳树作为春景中极具代表性的物象,其千丝万缕的枝条暗合思妇对征人的“千思万绪”;第二句写“陌上桑”,既以“青青”鲜明形容桑叶繁茂润泽的样子,为下句“采叶”自然铺垫,又巧妙化用汉乐府《陌上桑》典故——据晋·崔豹《古今注·音乐》记载,秦氏女罗敷于陌上采桑时拒绝赵王逼婚,借这一典故含蓄表达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坚贞不渝之情。此两句虚实相生,让春日景象成为离情别绪的载体,同时“袅袅”“青青”两个叠词层层渲染,营造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仿佛展开一幅《采桑度》中“蚕生春三月,春柳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的鲜活村女采桑图,正如王夫之所言“无字处皆具义”,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写景,更为女主人公的怀远之情提供了典型环境。第三、四句由写景转向人物描写,“提笼忘采叶”精准撷取极具典型意义的生活画面:采桑女手提竹笼伫立桑间,却全然忘却采摘桑叶的劳作,这一细节与《诗经·卷耳》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的怀人忘事之态遥相呼应,通过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深刻强化了思妇心不在焉的怅惘之状。末句“昨夜梦渔阳”巧妙补明“忘采叶”的根本原因,“渔阳”作为唐代重要的征戍之地,直接点明思念对象的所在之处,诗人以“昨夜梦”的形式将思夫之情推向梦境,相较于直白诉说眼前的思念,既委婉曲折地展现出“昼夜怀思”的绵长不息,又以“梦渔阳”的虚幻境界与“忘采叶”的现实状态形成巧妙的虚实结合,让“关河万里唯有梦往”的悲喜交加之情萦绕脑际,恰似李清照笔下“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缠绵愁绪,将思妇内心的伤心怨望与深切思念表达得含蓄而深邃。在蚕事渐忙、众女采桑的背景下,她独自倚树凝神沉思、手提着空笼的细节,无声地暗示其心神早已飘向遥远的渔阳,诗人不直接刻画当下的思夫之态,而是借助昨夜的梦境回溯相思,更显情思的深厚绵长。

4. 作品点评

全诗虽篇幅简短,但构思新颖精巧,剪裁细致工巧,选取的场景典型贴切,人物刻画鲜活生动,语言简练而意味深远,是值得一读的好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真情实意,词语悲婉。

明徐用吾《唐诗分类绳尺》

# 见柳而感别;因桑而怀人,宜其不能采也。此从《卷耳》翻出。

明唐汝询《唐诗解》

# 顾云:是乐府“铺麋”意。

明末清初邢昉《唐风定》

# 吴昌祺曰:下联脱化固妙,而起以“柳”兴“桑”,又从《伐木》章来。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袅袅”句是宾,“陌上桑”是主,然“边城柳”亦是伤别之景,相引入妙。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前二句皆说眼前景物,而末句忽掉转说到昨夜之梦,便令当日无限深情,不着一字而已跃跃言下。笔法之妙,最耐寻味。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

# 画出形神失据,行经绝无佻巧之气,唐音所以足贵。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起对偶,柳与桑切春也。后二句但写“思”字。

近代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 五言绝句中忆远之诗,此作最为入神。从《诗经》“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点化而来,遂成妙语,令人揽挹不尽。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曹邺《庭草》

下一篇:唐·贾弇《状江南·孟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