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guī

朝代:唐作者:张仲素浏览量:1
niǎo
niǎo
chéng
biān
liǔ
qīng
qīng
shàng
sāng
lóng
wàng
cǎi
zuó
mèng
yáng

译文

城墙边依依细柳,小路旁青青嫩桑。提着篮忘了采叶,昨夜又梦到渔阳。

逐句剖析

"袅袅城边柳":城墙边依依细柳,

# 袅袅:纤长柔美貌。明杨慎《升庵诗话·余延寿折杨柳》:“大道连国门,东西种杨柳。葳蕤君不见,袅袅垂来久。”

"青青陌上桑":小路旁青青嫩桑。

# 陌上:路旁。陌,田间小路。

"提笼忘采叶":提着篮忘了采叶,

# 叶:此处指桑叶。

"昨夜梦渔阳":昨夜又梦到渔阳。

# 渔阳:古代郡名,治所在今天津蓟县。因此处边陲,常陈重兵把守,后世遂用以指称边境征戍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闺思》是中唐诗人张仲素创作的五言绝句。全诗以春日为背景,开篇“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紧扣“春”字,勾勒出城边柳枝摇曳、田间桑树葱茏的郊野春光,营造出清新明丽的氛围;后两句“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笔锋一转,从写景过渡到写人,通过刻画闺妇手持竹笼却无心采桑的神态,巧妙揭示她因昨夜梦到戍守渔阳的丈夫而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诗中运用先景后人、以景衬情的手法,借春日美景反衬女子的孤寂哀怨,短短二十字,构思精巧,剪裁得当,场景典型,人物鲜活,将征人妻子内心的惆怅与深情刻画得细腻动人,以简约之笔蕴含深远意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张仲素(769?~819),唐代诗人。字绘之(一作缋之),河间(今河北任丘)人。贞元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官至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张仲素长于绝句和乐府,与王涯、令狐楚并称“三舍人”。其善写闺情,也有歌颂边防将士之作,诗风既能细腻委婉,又能意气昂扬。主要作品有《春闺思》《秋闺思》《塞下曲》《秋夜曲》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朝时期,边境战事连绵不断,安史之乱的爆发更使百姓深陷苦难的深渊。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唐诗中涌现出许多描绘征夫思妇相思之情的作品。诗人张仲素尤擅以细腻笔触书写闺阁情思,其作品《春闺思》便是此类题材的范例。此诗确切的创作年代已无从考究。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闺怨诗。诗歌开篇描绘了城边柳枝轻柔摇曳、田间桑树葱郁繁茂的春日景象,后两句刻画了闺中女子手持竹笼却忘采桑叶的神态,通过细腻描写,体现了征人妻子因昨夜梦到戍守渔阳的丈夫,而陷入深深思念的愁绪,委婉表达出闺中妇人对远方亲人的牵挂与哀怨。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诗的前两句“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是对眼前实景的描写,展现了春日的美好景象。而后两句“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则既有实写,又有虚写。“提笼忘采叶”是女主人公当下的实际行为,是实写;“昨夜梦渔阳”则是女主人公的梦境,是虚写。虚实结合的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加开阔,情感更加深沉。借景抒情:诗的开篇“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描绘了一幅春郊采桑图,城边柳丝袅袅、陌上桑叶青青,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日景象。诗人借助这美好的春光,为女主人公的怀思之情提供了典型环境。柳条的“袅袅”姿态和柔桑的“青青”颜色,不仅渲染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还暗示了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铺垫:“青青陌上桑”句,描绘出田野间桑树葱郁的景象,为后文“提笼忘采叶”中思妇采桑这一行为及因思念而恍惚忘事的状态做铺垫,使思妇春日劳作时触景生情、陷入遐想的情节发展更自然流畅,也为情感的抒发提供了合理情境。渲染:“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句,通过“袅袅”“青青”这两个叠词渲染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叠字:“袅袅”形容柳条轻柔摇曳的姿态,“青青”描绘出桑林嫩绿的颜色,两个叠词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同时生动地渲染出春天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氛围。

3. 分段赏析

风俗画画家难以直接描绘时间的延续,故需选取“包孕最丰富的片刻”入画,让观者从一个瞬间窥见事件的前因后果。这一创作理念,对短小的文学样式同样适用——某些短篇小说高手常以“不了了之”的笔法收束故事,在情事尚未收场时戛然而止,留下余韵供人寻味。唐人五绝名篇中,亦不乏此手法的精妙运用,张仲素的《春闺思》便是好例。这首诗的诗境极富画面感,甚至蕴含雕塑般的凝练张力。“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城边、陌上、柳丝、桑林,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春郊图景。“袅袅”状柳条摇曳似依依待人,“青青”绘柔桑鲜绿如脉脉逗情,两个叠词层层渲染,将融融春意铺满纸面。这两句不仅是单纯的写景,更巧妙地为女主人公的怀思铺设了典型环境:城边万千柳丝,难免勾起送别的往事;青青的柔桑,又让人联想到“昼夜常怀丝(思)”的春蚕——在思妇眼中,眼前之景无不是撩人的离情。后两句于蚕事渐忙、众女采桑的背景中,推出女主人公的特写:她倚树伫立,神思凝结,手中空提着竹笼——这一极具暗示性的“道具”,暗藏深意。“提笼忘采叶”的细节,将她身在此处、心驰远方的状态表露无遗。而“渔阳”二字的点染,更似画龙点睛:作为唐代征戍之地,它直指闺中少妇思念的方向。诗人并未直言少妇此刻的情思,而是将笔触转向昨夜,以“昨夜梦渔阳”轻轻托出。如此写来,既避免了直白,又暗示了她从日到夜、无时不在的怀思,比单纯描写眼前之念更显深情绵邈。“提笼忘采叶”堪称诗中神来之笔,其灵感实源于上古诗歌。杨慎早已指出,此句“从《卷耳》首章翻出”。《诗经·周南·卷耳》写女子怀念征夫,首章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斜口小筐易满,卷耳易得,却老采不满,正因心不在焉、屡屡“忘采”,其情状与此诗确有相通之处。但两首诗的整体构思又大相径庭:《卷耳》紧接着展开女子白日梦境,细致描绘丈夫登山、越冈、马疲、人病及借酒消愁的种种情形,将怀思具象化;而《春闺思》说到“梦渔阳”便戛然而止,既未铺陈梦境内容,也未明写此刻心境,全让读者从人物的处境中品味、推断,真正做到了“语约而意丰”。

4. 作品点评

此诗虽仅寥寥数语,却于方寸之间尽显奇思妙想,剪裁布局精巧独到。所择场景极具典型性,寥寥几笔便勾勒出鲜活场景;人物塑造更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文字凝练却意蕴悠长,短短诗篇,意境深远,无疑是诗中精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真情实意,词语悲婉。

明徐用吾《唐诗分类绳尺》

# 见柳而感别;因桑而怀人,宜其不能采也。此从《卷耳》翻出。

明唐汝询《唐诗解》

# 顾云:是乐府“铺麋”意。

明末清初邢昉《唐风定》

# 吴昌祺曰:下联脱化固妙,而起以“柳”兴“桑”,又从《伐木》章来。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袅袅”句是宾,“陌上桑”是主,然“边城柳”亦是伤别之景,相引入妙。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前二句皆说眼前景物,而末句忽掉转说到昨夜之梦,便令当日无限深情,不着一字而已跃跃言下。笔法之妙,最耐寻味。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

# 画出形神失据,行经绝无佻巧之气,唐音所以足贵。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起对偶,柳与桑切春也。后二句但写“思”字。

近代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 五言绝句中忆远之诗,此作最为入神。从《诗经》“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点化而来,遂成妙语,令人揽挹不尽。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

下一篇:唐·沈佺期《邙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