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戍渔阳再渡辽":多次戍守渔阳又渡过辽河,
"骍弓在臂剑横腰":红色的强弓挎在臂间,利剑横佩腰间。
# 騂弓:涂着红色彩的弓。
"匈奴似若知名姓":匈奴似乎早已听闻我们的声名,
# 似若:一作欲似。
"休傍阴山更射雕":休要再靠近阴山来射雕逞强。
"猎马千行雁几双":千行猎马奔腾,几对大雁翱翔,
# 行:一作群。
"燕然山下碧油幢":燕然山下,绿色的军帐整齐列张。
# 碧油幢:用桐油涂饰的军帐,为将领所居。
"传声漠北单于破":漠北传来喜讯,单于已被击破,
"火照旌旗夜受降":夜晚的火光映照着旌旗,敌军前来投降。
"朔雪飘飘开雁门":北方的大雪飘飘扬扬漫过雁门,
"平沙历乱卷蓬根":平沙旷野里,蓬草被狂风吹得乱纷纷。
# 卷:一作瘗。
"功名耻计擒生数":以擒获俘虏数量计功名实为羞耻,
# 计:一作记。
"直斩楼兰报国恩":愿直取楼兰首级,以报国家深恩。
"陇水潺湲陇树秋":陇水潺潺流淌,陇树染上秋霜,
"征人到此泪双流":征人到此,不禁双眼泪流成行。
# 征:一作无。
"乡关万里无因见":万里乡关啊,根本无法相见,
"西戍河源早晚休":驻守西边河源,何时才能归乡。
# 休:一作收。
"阴碛茫茫塞草肥":阴碛茫茫,塞外水草丰美,
# 肥:一作腓。
"桔槔烽上暮云飞":桔槔烽台上,暮云缓缓飘飞。
# 云:一作烟。,桔槔:古代的一种汲水工具。
"交河北望天连海":在交河北望,海天相连一片,
# 交:一作关。
"苏武曾将汉节归":苏武曾手持汉节,从这里荣归。
唐代诗人
张仲素(769?~819),唐代诗人。字绘之(一作缋之),河间(今河北任丘)人。贞元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官至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张仲素长于绝句和乐府,与王涯、令狐楚并称“三舍人”。其善写闺情,也有歌颂边防将士之作,诗风既能细腻委婉,又能意气昂扬。主要作品有《春闺思》《秋闺思》《塞下曲》《秋夜曲》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边塞题材的七言绝句组诗。描绘了边疆雪景,营造了壮阔而苍凉的边塞氛围,体现了边疆环境的恶劣与艰苦,表达了诗人不以擒获敌人数量计较功名、立志斩除敌人以报答国家恩德的豪情壮志,展现出诗人不畏艰难、矢志报国的精神风貌。
2. 分段赏析
其一“三戍渔阳再渡辽,骍弓在臂剑横腰”两句,展现了戍边将士的征战历程与战备状态。“三戍”“再渡”清晰交代了他们多次驻守渔阳、渡过辽河的艰辛,凸显戍边生涯的漫长辗转;“骍弓在臂”“剑横腰”则勾勒出将士们身携兵器、时刻待命的姿态,“骍”字点出弓的颜色,让画面更显鲜明,尽显其英姿与戒备状态。“匈奴似若知名姓,休傍阴山更射雕”两句,从侧面凸显将士的威名与威慑力。“似若知名姓”赋予匈奴以人的感知,暗示将士们在战场上的英勇已让敌军心生忌惮;“休傍”二字语气坚决,是对匈奴的严正警告,“更射雕”则点出匈奴以往的侵扰行径,整句展现出将士守护边疆的坚定决心,让无形的威名化为有形的震慑力。其二“猎马千行雁几双,燕然山下碧油幢”两句,描绘了边塞军营的壮阔背景与场景。“猎马千行”展现出军营规模的宏大,“雁几双”点缀其间,以动衬静,增添了边塞的苍凉感;“燕然山下”点明地点,“碧油幢”指青色的军帐,色彩鲜明,既写出军营的庄重威严,又与周围的自然景象形成呼应,构建出一幅边塞军营图。“传声漠北单于破,火照旌旗夜受降”两句,传递出战争胜利的捷报与受降场景。“传声”二字形象表现出消息传播之迅速,“漠北单于破”直接点明战况,让人感受到胜利的突如其来与振奋人心;“火照旌旗”描绘出夜间受降时火光与旌旗交相辉映的画面,“夜受降”则凸显出胜利后的紧张与有序,尽显战场胜利的成果与将士的昂扬气势。其三“朔雪飘飘开雁门,平沙历乱卷蓬根”两句,刻画了雁门一带的边塞风光与恶劣环境。“朔雪飘飘”写出北方大雪纷飞的景象,“开雁门”则在风雪中展现出雁门的开阔,以雪的动态衬托出边塞的广袤;“平沙历乱”描绘出沙地被风吹得杂乱无章之态,“卷蓬根”进一步展现风的猛烈与环境的荒凉,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致描摹,为下文抒发壮志奠定了雄浑而严酷的背景。“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两句,抒发了将士们的壮志与报国情怀。“耻计擒生数”以“耻”字表明将士们对功名的独特看法,不屑于以擒获敌人的数量来衡量功绩,凸显其志向高远;“直斩楼兰”化用典故,“直”字体现出果断与决绝,将报国恩的情感化为具体的战斗目标,让豪情壮志显得真切而强烈,展现出将士们纯粹而炽热的爱国之心。其四“陇水潺湲陇树秋,征人到此泪双流”两句,借景抒情,道出征人的思乡愁绪。“陇水潺湲”描绘出陇水缓缓流淌的情态,“陇树秋”点出秋天的萧瑟,秋水、秋树共同构成一幅凄清的画面,渲染出悲凉氛围;“征人到此泪双流”则由景及人,“泪双流”直接刻画征人落泪的情态,将景物引发的愁绪化为具体的情感表现,情景交融,凸显出戍边生活的艰辛与征人的内心痛苦。“乡关万里无因见,西戍河源早晚休”两句,深入抒发征人的思乡与期盼。“乡关万里”点出家乡的遥远,“无因见”三个字道尽征人无法归家的无奈与绝望,将思乡之情推向极致;“西戍河源”点明戍边地点,“早晚休”则是征人对戍边生活何时结束的追问,充满了对回归家乡的迫切渴望,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征人内心的煎熬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其五“阴碛茫茫塞草肥,桔槔烽上暮云飞”两句,展现了塞外的苍茫风光与烽燧景象。“阴碛茫茫”写出沙漠的广阔无边与阴暗色调,“塞草肥”则在荒凉中透出一丝生机,形成鲜明对比,展现边塞独特的自然风貌;“桔槔烽上”点明地点,“暮云飞”描绘出傍晚云彩飘动的动态,让静态的烽燧有了灵动之感,营造出一种苍茫辽阔、略带孤寂的氛围,尽显边塞的悠远与神秘。“交河北望天连海,苏武曾将汉节归”两句,描绘边塞壮阔景象并引发历史联想。“交河北望”写出眺望的方向,“天连海”展现出天地相连的壮阔画面,让人感受到边塞的雄浑与辽远;“苏武曾将汉节归”则由眼前景联想到历史人物,苏武持节归汉的典故,既体现出对其气节的敬仰,也暗含着戍边将士以苏武为榜样、坚守信念的情感,为诗句增添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精神内涵。
# 与后曲俱见自负,作武士题,当如此雄壮。若欠激卓,便非名笔矣。学者宜玩此二曲。
明李攀龙选,叶羲昂直解《唐诗直解》
# 何景明曰:意气雄壮。周明铺写得豪。陆时雍曰:语气饱决,足驾盛唐。周珽曰:后二句示威揖敌,语自负不浅。唐仲言谓:深得武人口气。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气韵忽超。
明邢昉《唐风定》
# 吴昌祺曰:“似”字有不敢前进之意。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气韵特豪。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豪侠军中,烈士未得志,若狄青辈每是如此。
明高棅编选,桂天祥批点《批点唐诗正声》
# 豪气逼人。
明李攀龙选,叶羲昂直解《唐诗直解》
# 唐汝询曰:此言士志不小,与子美“擒贼须擒王”意同。周珽曰:仲素《塞下》诸篇,俱激烈忠勇,如“苏武曾将汉节归”、“直斩楼兰报国恩”,何等胆识!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吴昌祺曰:《品汇》不录。然此诗意虽太尽,而气自健。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张仲素《塞下曲》、《秋闺》诸曲,升王江宁之堂。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 绘之《塞下曲》,气格风力,雅与题称,中唐高调也。
不详不详《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上一篇:唐·薛昭蕴《谒金门·春满院》
下一篇:唐·陆龟蒙《吴宫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