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guī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张仲素浏览量:1
chuāng
xié
ǎi
shēn
huī
chóu
tīng
hán
jiāng
lèi
shī
湿
mèng
fēn
míng
jiàn
guān
sài
zhī
xiàng
jīn
wēi
qiū
tiān
jìng
yún
duàn
hóng
鸿
shēng
dào
xiǎo
wén
zhēng
wèn
xiāo
yán
chéng
wài
yòu
jūn

译文

夜晚斜月笼罩碧窗光色正凄迷,听着寒蝉悲鸣心里发愁泪沾衣。梦里清晰见到亲人戍守的边塞,醒来时却不知哪条路通向金微。秋天的夜空一片寂静不见浮云,断断续续的大雁声天亮尚可闻。想要给亲人寄征衣向人问消息,听说居延城外又开始调动大军。

逐句剖析

"碧窗斜日蔼深晖":夜晚斜月笼罩碧窗光色正凄迷,

# 斜日:一作“斜月”。

"愁听寒螀泪湿衣":听着寒蝉悲鸣心里发愁泪沾衣。

# 寒螀:寒蝉。螀,蝉类。汉王充《论衡·变动》:“是故夏末蜻蛚鸣,寒螀啼,感阴气也。”《尔雅·释虫》“蜺寒蜩”晋郭璞注:“寒螀也。似蝉而小,青赤。”

"梦里分明见关塞":梦里清晰见到亲人戍守的边塞,

# 关塞:边关;边塞。《墨子·号令》:“数使人行劳赐守边城关塞、备蛮夷之劳苦者。”

"不知何路向金微":醒来时却不知哪条路通向金微。

# 金微:古山名。即今阿尔泰山。唐贞观年间,以铁勒卜骨部地置金微都督府,乃以此山得名。南朝陈沈炯《赋得边马有归心》:“连镳度蒲海,束舌下金微。”

"秋天一夜静无云":秋天的夜空一片寂静不见浮云,

# 秋天:秋日的天空。汉桓宽《盐铁论·相刺》:“文学言治尚于唐虞,言义高于秋天,有华言矣,未见其实也。”

"断续鸿声到晓闻":断断续续的大雁声天亮尚可闻。

# 鸿声:鸿雁鸣叫的声音。唐武元衡《长安秋夜怀陈京昆季》诗:“萤影疏帘外,鸿声暗雨中。”

"欲寄征衣问消息":想要给亲人寄征衣向人问消息,

# 征衣:出征将士之衣,泛指军服。唐赵嘏《送李裴评事》诗:“入夜笳声含白发,报秋榆叶落征衣。”

"居延城外又移军":听说居延城外又开始调动大军。

# 移军:军队调动。唐韩愈《顺宗实录四》:“盗贼至州,杲惧,移军上元。”,居延城:即居延塞,中国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闺思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张仲素的七言绝句。这组诗都是抒发思妇情怀的。第一首诗的前两句使用倒装的写法,先写思妇醒时情景,然后写她的梦境。后两句写她的梦境,因找不到去金微山的路了而着急醒来。诗人以深情而洗练的笔墨,表现了闺中思妇的幽怨。第二首诗的前两句,写思妇心潮起伏,一夜未眠。后两句写思妇由鸿声而想到要邮寄征衣,但不知寄到哪儿去,因而愁绪万端,寝食不安。表达了思妇的忧虑和怨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张仲素(769?~819),唐代诗人。字绘之(一作缋之),河间(今河北任丘)人。贞元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官至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张仲素长于绝句和乐府,与王涯、令狐楚并称“三舍人”。其善写闺情,也有歌颂边防将士之作,诗风既能细腻委婉,又能意气昂扬。主要作品有《春闺思》《秋闺思》《塞下曲》《秋夜曲》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代边境频繁发生战事,后来又爆发了安史之乱,人民遭受了沉重的苦难和打击。在众多唐诗中,涌现了大量描写征夫与思妇相互思念的作品。张仲素以擅长创作闺情题材而闻名,这一组诗正是此类作品的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抒发思妇情怀的诗。这组诗都是抒发思妇情怀的。第一首,诗人通过梦境和醒来的寂寞,加上环境的清幽表达了闺中思妇的幽怨。第二首,诗人用委婉的笔法,写思妇心潮起伏,一夜未眠。写出了思妇的忧虑和怨嗟。

2. 写作手法

倒装:第一首诗“碧窗斜日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写思妇醒时情景,接着写她的梦境。反衬:以乐景写哀情,前两句“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将清冷月色与寒蛩哀鸣形成强烈反差,表现了闺中思妇的幽怨。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篇以夜半幽闺为主题,通过现实与梦境的交错呈现出情感。前两句“碧窗斜日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运用白描,清冷月色与寒蛩哀鸣形成强烈反差——明月在纱,却照不暖独守空帏的寂寥;秋声在耳,更添衣带宽处的清泪。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笔法,将环境的幽闭与心理的荒芜巧妙叠合。后两句“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在虚实相生间展现思念:梦中跋涉千里得见征人戍守的关隘,却在清醒时迷失了通往金微山的道路。让征人与思妇的双向奔赴在地理阻隔与心理焦虑中化为泡影,字里行间浸透着深切的人文关怀。第二首:前两句“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却因鸿雁哀鸣打破静谧,鸿雁的哀鸣将时间的旷远转化为心理的惆怅。第三句“欲寄征衣问消息”依托鸿雁传书的传统意象,将日常经验升华为情感仪式。第四句“居延城外又移军”如平地惊雷,既解构了前句的寄望,又暗示着战争的持续运转。诗人通过地理坐标(居延)与军事动态(移军)的并置,将闺怨主题提升至边塞诗的高度。

4. 作品点评

从诗歌创作风格而言,盛唐诗歌多以雄浑壮阔的气象为贵;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晚唐诗歌,更注重在谋篇布局与用笔技巧上精心雕琢,以委婉含蓄、耐人寻味的表达取胜。以这两首诗为例,“梦里”一句巧妙转折,将思绪引入虚幻之境;“不知”二字又另起波澜,再次转折,通过这种层层递进、回环往复的笔法,将思妇复杂微妙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居延城外”一句同样采用曲折婉转的表现手法,通过巧妙的文思转折,不仅深化了诗歌主题,更使作品的内涵得以丰富拓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张仲素《秋闺思》“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皆方龙标不甚远。

明胡应麟《诗薮》

# 敖英曰:王少伯《闺怨》、张潮《江南行》、王驾《古意》、张仲素《秋闺思》,皆温柔敦厚,不怨不怒,深得风人之体。

清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晚唐绝句愈工愈浅。近此独空,淡有远神。

清邢昉《唐风定》

# 二诗缱绻有情,含思婉至。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二诗咏秋闺忆远,皆以曲折之笔写之。第一首静夜怀人,形诸梦寐,常语也。诗乃言关塞历历,已见梦中,迨欲身赴郎边,出门茫茫,何处是金微之路,则入梦徒然耳。第二首言欲寄相思。但凭尺素,亦常语也。诗乃言秋夜闻雁声,感雁足寄书之事,方欲裁笺,而消息传来,本住居延,又移军他去,寄书不达,情益难堪矣。唐人集中多咏征夫思妇,宋以后颇稀,殆意境为前人说尽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两诗首二句皆写秋,三四句皆写闺情。

现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 即《卷耳》诗后章之意也。

明杨慎《升庵诗话》

# 胡元瑞曰:此诗与下首结语,皆去龙标不远。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言有梦尚不得到,用意更深一层。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翻用“梦中不识路”句,愈形金微之远(末二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晚唐绝句,愈工愈浅近,此诗独空澹有远神。

吴瑞荣《唐诗笺要》

# 唐汝询曰:秋色感人而音息终不能达者,以屯戍之无定也。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戍无定所,消息难凭,感北雁之南征,悲寒衣之莫寄,秋天夜水,闺思情长。有风人之旨,亦太白、少伯之遗。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盛唐风骨。“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异曲同情。委曲苦衷,读之如见王少伯,后惟绘之得其遗响。

吴瑞荣《唐诗笺要》

# 诗有一字诀,曰厚。偶咏唐人“梦里分明向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欲寄征鸿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便觉深曲存味。今人只说到梦见关塞,托征鸿问消息便了,所以为公共之言,而寡薄不成文也。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 道破深意,温柔敦厚,不怨不怒,深得风人之体。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戴叔伦《画蝉》

下一篇:唐·李商隐《东阿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