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残灯伴晓霜":楼上的残灯伴着清晨的寒霜,
# 残灯:油尽将灭的灯火。
"独眠人起合欢床":独眠的人从合欢床上起身。
# 合欢床:装饰有合欢图案的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相思一夜,这情愫究竟有多少,
# 情多少:一作“知多少”。
"地角天涯不是长":即便是地角天涯,也比不上这相思之长。
# 不是长:一作“未是长”。
"北邙松柏锁愁烟":北邙山的松柏被愁绪般的烟霭笼罩,
"燕子楼中思悄然":燕子楼里,她的思绪沉静而哀伤。
"自埋剑履歌尘散":自从主人(张尚书)下葬,歌舞笙箫的尘埃早已散去,
"红褪香销一十年":红花褪色,香气消失,已经过去了十年。
# 一:一作已。,褪:一作袖。
"适看鸿雁岳阳回":刚刚看到大雁从岳阳飞回,
# 岳阳:泛指今湖南之地。衡山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而止,遇春北还。岳:一作洛。
"又睹玄禽逼社来":又看见燕子在社日将近时飞来了。
# 社:社日。此指春社。,逼:近。,玄禽:燕子。
"瑶瑟玉箫无意绪":面对瑶瑟玉箫,全无弹奏的心情,
"任从蛛网任从灰":任凭乐器布满蛛网,覆满灰尘(也懒得打理)。
唐代诗人
张仲素(769?~819),唐代诗人。字绘之(一作缋之),河间(今河北任丘)人。贞元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官至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张仲素长于绝句和乐府,与王涯、令狐楚并称“三舍人”。其善写闺情,也有歌颂边防将士之作,诗风既能细腻委婉,又能意气昂扬。主要作品有《春闺思》《秋闺思》《塞下曲》《秋夜曲》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闺怨题材的诗。描绘了闺中女子在燕子楼中的孤独生活,体现了她对爱人的深切思念,营造出孤寂哀怨的氛围,表达了女子内心的痛苦与惆怅。
2. 写作手法
渲染:诗中以“楼上残灯伴晓霜”“北邙松柏锁愁烟”等句,通过残灯、晓霜、愁烟等意象,层层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围,将独居者的悲苦心境融入环境之中,强化了悼亡之情的感染力。夸张:“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一句,以“地角天涯”的广阔空间与“一夜相思”夸张地凸显出相思的深沉与绵长。白描:“独眠人起合欢床”“瑶瑟玉箫无意绪”等句,不加修饰地直接描绘独居者晨起于合欢床、乐器闲置蒙尘的场景,以简练直白的笔墨勾勒出人物的孤寂状态与生活细节。细节描写:“楼上残灯伴晓霜”聚焦“残灯”“晓霜”的细节,“自埋剑履歌尘散”捕捉“剑履”“歌尘”的具体物象,通过对这些细微场景与物品的刻画,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沧桑感,以及独居者生活的清冷与内心的怅惘。意象组合:选取“残灯”“晓霜”“合欢床”“北邙松柏”“鸿雁”“玄禽”“瑶瑟玉箫”等意象,将独居场景与自然物候相融合,通过意象的叠加与关联,层层递进地渲染出独居者的思念与孤寂。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句“残灯”“晓霜”勾勒天刚亮时燕子楼的清冷景象,“伴”字将楼外寒意与楼内孤寂相连,为人物出场铺垫氛围。次句写盼盼晨起,避开直白的悲泣或叹息,转而以“起合欢床”这一动作暗藏深意——曾经象征恩爱的合欢床,如今只剩独眠人起身,物是人非的怅惘尽在不言中。后两句补写彻夜未眠的相思:“地角天涯”本已极远,却远不及一夜相思绵长,反衬情感之深,将盼盼对旧爱的执着刻画得入木三分。全诗笔法深曲,不直抒胸臆,却以细节让孤寂与深情自然流露。第二首“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自埋剑履歌尘散,红袖香销已十年。”诗转向盼盼对张愔的追思与自怜,起句想象张愔葬于洛阳北邙山的墓景,“松柏锁愁烟”以坟场的凄迷暗喻盼盼心中的郁结,“锁”字既写实景,亦写她被愁绪困住的心境。次句“思悄然”直点盼盼在燕子楼中沉郁的思念,与“锁愁烟”形成内外呼应。后两句抚今追昔:张愔逝后,象征其身份的“剑履”已埋,曾经的歌舞欢宴消散,而盼盼“红袖香销”,十年未再展歌舞。诗中未直言“忠贞”,却以“十年”的坚守,凸显她对旧爱的深情与对自身命运的哀怜,平淡语言中藏着沉重内涵。第三首“适看鸿雁洛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此诗借节候变迁与物候对比,写盼盼对青春流逝的哀叹与情感的麻木。前两句以“鸿雁”“玄禽”两种候鸟串联时空:鸿雁自洛阳方向飞来,盼盼却知故人已逝,传书无望,徒增思念;燕子临近社日双飞而归,反衬她孤身一人,人不如鸟的悲叹暗含其中。这两句看似客观写景,实则通过候鸟的“回”与“来”,暗示时光在盼盼的相思中悄然流逝,既有“一夜情长”的煎熬,亦有岁月飞逝的麻木。后两句以“瑶瑟玉箫”蒙尘、任蛛网覆盖的细节,写盼盼无心歌舞的状态——曾经赖以承欢的乐器,如今成了情感荒芜的见证,将她对生活的倦怠与对旧爱的执念融为一体,以物之“废”显情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