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夕何朝":今晚不知是何朝何夕,
"披岫幌、":我掀开山峦间如帘幕般的窗户、
"云关重启":重新打开如云雾般的关卡。
"引冰壶、":引来如冰壶般清澈的月光、
"素空似洗":素净的天空像被洗过一样。
"卷帘中、":我卷起帘子、
"敧枕上":斜靠在枕头上,
"月星浮水":看到月亮和星星好像浮在水面上。
"天镜夜明":夜空中的明月像明亮的镜子,
"半窗万里":透过半扇窗户仿佛能看到万里之遥。
"盼庭柯、":看着庭院中的树木、
"都老大":都已经长得很粗壮、苍老了,
"树犹如此":就像桓温所说的“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感慨时光流逝。
"六年前、":六年前的事情、
"转头未几":仿佛一转眼间就过去了,没过多久。
"唤邻翁、":我呼唤邻居老翁、
"来话旧":来一起谈论过去的事情,
"同篘新蚁":一同酿造新酒。
"秉烛夜阑":手持蜡烛,夜已深了,
"又疑梦里":又仿佛是在梦里一样。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感怀词。描绘了词人在夜晚打开窗户后看到的澄澈天空、月星浮水等清幽景色,由庭院中树木的变化引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回忆起六年前的过往。邀请邻翁来一同话旧饮酒,夜深之时,却产生如梦似幻的感觉。表达了词人对时光匆匆的喟叹,以及对往昔的怀念和对当下生活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用典:“盼庭柯、都老大,树犹如此。”化用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桓温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重要将领,他在北征时,看到自己早年种植的柳树已经长得十分粗壮,便感慨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树木都已经长得这么高大了,人又怎么能经受得住岁月的消磨呢?以庭中树木的生长变化,来表达时光易逝、岁月催人老的感慨,使情感表达更具深度和文化底蕴。比喻:“引冰壶、素空似洗”一句,将澄澈的夜空比作被冰水涤荡过的玉壶,以“冰壶”的晶莹剔透喻示夜空的清朗洁净,既写出视觉上的通透感,又暗含心境的空明与孤寂,用器物之“净”喻空间之“清”,属典型的比喻手法。这种比喻不仅使夜景更具画面的质感,也将词人晚年退隐后的复杂心绪融入景物之中,借“冰壶”的意象承载岁月沉淀后的澄澈与淡然,同时呼应词中“树犹如此”的时光之叹,让抽象的时空感慨通过具象的比喻更易被感知。化用:“秉烛夜阑”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中“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诗意。此句截取原诗中“秉烛”这一核心意象,将原诗里因感叹昼短夜长而主张及时行乐的意涵,融入“夜阑”(夜将尽)的特定情境中,既保留了原诗对时光流逝的敏感,又通过“夜阑”的设定增添了几分残夜未尽的怅惘,使化用部分与新的语境自然融合,延伸出更为复杂的时间感慨。
3.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今夕何朝,披岫幌、云关重启”,词人打开窗户,仿佛开启了一个如梦似幻的世界,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氛围。“引冰壶、素空似洗”,将天空比作冰壶,突出其澄澈。“卷帘中、敧枕上,月星浮水”,细腻地描绘出词人在卷帘后、斜枕时看到月星倒映水中的奇妙景象,“天镜夜明,半窗万里”进一步强化了夜空的明澈和视野的开阔,为下阕的感慨埋下伏笔。下阕:“盼庭柯、都老大,树犹如此”,看到庭院中的树木长大,词人不禁发出时光流逝的感慨,用典自然贴切。“六年前、转头未几”,直接点明时间,强调时光过得很快。“唤邻翁、来话旧,同篘新蚁”,邀请邻翁来话旧饮酒,充满生活气息,展现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秉烛夜阑,又疑梦里”,夜深人静,秉烛相对,恍惚间觉得这一切如同梦境,深化了对时光和生活的复杂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