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ān
dēng
·
·
jīn
zhāo

朝代:宋作者:范成大浏览量:3
jīn
zhāo
xiù
huǎng
yún
guān
chóng
yǐn
bīng
kōng
juǎn
lián
zhōng
zhěn
shàng
yuè
xīng
shuǐ
tiān
jìng
míng
bàn
chuāng
wàn
pàn
tíng
dōu
lǎo
shù
yóu
liù
nián
qián
zhuǎn
tóu
wèi
huàn
lín
wēng
lái
huà
jiù
tóng
chōu
xīn
bǐng
zhú
lán
yòu
mèng

译文

今晚不知是何朝何夕,我掀开山峦间如帘幕般的窗户、重新打开如云雾般的关卡。引来如冰壶般清澈的月光、素净的天空像被洗过一样。我卷起帘子、斜靠在枕头上,看到月亮和星星好像浮在水面上。夜空中的明月像明亮的镜子,透过半扇窗户仿佛能看到万里之遥。看着庭院中的树木、都已经长得很粗壮、苍老了,就像桓温所说的“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感慨时光流逝。六年前的事情、仿佛一转眼间就过去了,没过多久。我呼唤邻居老翁、来一起谈论过去的事情,一同酿造新酒。手持蜡烛,夜已深了,又仿佛是在梦里一样。

逐句剖析

"今夕何朝":今晚不知是何朝何夕,

"披岫幌、":我掀开山峦间如帘幕般的窗户、

"云关重启":重新打开如云雾般的关卡。

"引冰壶、":引来如冰壶般清澈的月光、

"素空似洗":素净的天空像被洗过一样。

"卷帘中、":我卷起帘子、

"敧枕上":斜靠在枕头上,

"月星浮水":看到月亮和星星好像浮在水面上。

"天镜夜明":夜空中的明月像明亮的镜子,

"半窗万里":透过半扇窗户仿佛能看到万里之遥。

"盼庭柯、":看着庭院中的树木、

"都老大":都已经长得很粗壮、苍老了,

"树犹如此":就像桓温所说的“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感慨时光流逝。

"六年前、":六年前的事情、

"转头未几":仿佛一转眼间就过去了,没过多久。

"唤邻翁、":我呼唤邻居老翁、

"来话旧":来一起谈论过去的事情,

"同篘新蚁":一同酿造新酒。

"秉烛夜阑":手持蜡烛,夜已深了,

"又疑梦里":又仿佛是在梦里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三登乐·今夕何朝》是宋代范成大创作的一首词,属感怀题材。上阕描绘夜晚词人开窗所见之景,天空如冰壶般澄澈,月星倒映水中,宛如天镜。下阕由庭中树木的变化感慨时光飞逝,六年前之事仿佛就在眼前。于是唤来邻翁话旧,同饮新酒。夜深秉烛,却又怀疑自己身处梦中。全词借景抒情,通过对夜景和与邻翁互动的描写,抒发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作于范成大晚年退隐之时,具体创作时间尚未有确切结论。词中“六年前、转头未几”的表述,暗示写作时距某件重要事件已过约六年;“树犹如此”一句化用《世说新语》中桓温的典故,隐隐透出岁月流逝、壮志未酬的感慨。参考《石湖词》的编年考证,范成大在辞官归隐期间曾有过六次重要的职务变动,这或许能为推断该词的创作时间提供线索。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感怀词。描绘了词人在夜晚打开窗户后看到的澄澈天空、月星浮水等清幽景色,由庭院中树木的变化引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回忆起六年前的过往。邀请邻翁来一同话旧饮酒,夜深之时,却产生如梦似幻的感觉。表达了词人对时光匆匆的喟叹,以及对往昔的怀念和对当下生活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用典:“盼庭柯、都老大,树犹如此。”化用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桓温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重要将领,他在北征时,看到自己早年种植的柳树已经长得十分粗壮,便感慨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树木都已经长得这么高大了,人又怎么能经受得住岁月的消磨呢?以庭中树木的生长变化,来表达时光易逝、岁月催人老的感慨,使情感表达更具深度和文化底蕴。比喻:“引冰壶、素空似洗”一句,将澄澈的夜空比作被冰水涤荡过的玉壶,以“冰壶”的晶莹剔透喻示夜空的清朗洁净,既写出视觉上的通透感,又暗含心境的空明与孤寂,用器物之“净”喻空间之“清”,属典型的比喻手法。这种比喻不仅使夜景更具画面的质感,也将词人晚年退隐后的复杂心绪融入景物之中,借“冰壶”的意象承载岁月沉淀后的澄澈与淡然,同时呼应词中“树犹如此”的时光之叹,让抽象的时空感慨通过具象的比喻更易被感知。化用:“秉烛夜阑”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中“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诗意。此句截取原诗中“秉烛”这一核心意象,将原诗里因感叹昼短夜长而主张及时行乐的意涵,融入“夜阑”(夜将尽)的特定情境中,既保留了原诗对时光流逝的敏感,又通过“夜阑”的设定增添了几分残夜未尽的怅惘,使化用部分与新的语境自然融合,延伸出更为复杂的时间感慨。

3.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今夕何朝,披岫幌、云关重启”,词人打开窗户,仿佛开启了一个如梦似幻的世界,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氛围。“引冰壶、素空似洗”,将天空比作冰壶,突出其澄澈。“卷帘中、敧枕上,月星浮水”,细腻地描绘出词人在卷帘后、斜枕时看到月星倒映水中的奇妙景象,“天镜夜明,半窗万里”进一步强化了夜空的明澈和视野的开阔,为下阕的感慨埋下伏笔。下阕:“盼庭柯、都老大,树犹如此”,看到庭院中的树木长大,词人不禁发出时光流逝的感慨,用典自然贴切。“六年前、转头未几”,直接点明时间,强调时光过得很快。“唤邻翁、来话旧,同篘新蚁”,邀请邻翁来话旧饮酒,充满生活气息,展现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秉烛夜阑,又疑梦里”,夜深人静,秉烛相对,恍惚间觉得这一切如同梦境,深化了对时光和生活的复杂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蔡伸《虞美人·碧溪曾寄流红字》

下一篇:宋·赵长卿《水龙吟·事为之词危楼横枕清江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