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
shān
èr
shǒu
èr

朝代:宋作者:陈与义浏览量:2
shān
kōng
qiáo
xiǎng
lǐng
yǒu
rén
jiā
luò
tán
zhào
shù
chuān
míng
fēng
dòng
huā

译文

空旷、寂静的山林中传来砍柴的声音,由此可知山那边住着人家。落日下,树影倒映潭中,微风吹拂着河边鲜艳的山花。

逐句剖析

"山空樵斧响":空旷、寂静的山林中传来砍柴的声音,

# 樵斧:伐木的斧头。

"隔岭有人家":由此可知山那边住着人家。

"日落潭照树":落日下,树影倒映潭中,

"川明风动花":微风吹拂着河边鲜艳的山花。

# 明:晴朗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出山二首(其二)》是宋朝诗人陈与义的五言绝句。首两句是描写山间景象,诗人漫步山中,耳目并用,捕捉到空山樵声、隔岭人家的山中形象;末两句移步换景,描写出得山口后的景象,这一切,和山中的幽深、逼塞形成鲜明对照。全诗语言质朴无华,仅用寥寥数语,就勾出了一幅美妙的山中图画,让读者感受到静谧与灵动的审美意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两宋之交诗人,“诗俊”

陈与义(1090~1138?),北宋末、南宋初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上舍及第,南宋初官至参知政事。陈与义诗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也被称之为“诗俊”,是当时“洛阳八俊”之一。其擅长填词,前期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亦甚深,诗作风格清新明快,但题材较窄,以题画咏物写景为主。南渡后,陈与义身经乱离,感时抚事,诗风沉郁悲壮,忧国伤时,不少作品寄托了深厚的家国之感。代表作品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夏日集葆真池上》《春日二首》等。著有《简斋集》《无住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陈与义作为南渡诗人的代表,善于在山水诗创作中巧妙融入人生感悟。据王象之《典地纪胜》卷六十二所引,《出山二首》应当是建炎四年(1130)与义寓居邵州(湖南宝庆)时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诗。诗歌展现了乡村山林景色,通过描写空山樵声、隔岭人家、日落潭影、风动花枝等景象,营造出宁静自然的乡村山水意境,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闲适之情。

2. 写作手法

移步换景:“山空樵斧响”诗人独自一人穿越清幽的竹林,听到樵斧声响;“隔岭有人家”诗人穿林而出,眼前又是壁立千丈的石崖,丁丁的伐木声,让他想起岭外别有人家;“日落潭照树”诗人出得山口,看到斜日的余光,照耀着渌水平潭照耀岩树的倒影;“川明风动花”一道清川,随着微风吹起的涟漪,岸边的花影,在波光中动荡不息。诗人从山中到出得山口,移步换景,把整整一天出在山道上的所见所闻,展示到读者面前。对比:“山空樵斧响,隔岭有人家”写山中的幽深、逼塞景象,“日落潭照树,川明风动花”出得山口,心目顿觉为之一旷,明亮、清澈的感觉迎面而来,特别是“动”字,更是传神,前后四句鲜明对照,鲜明地把整整一天出山道上的所见所闻展示在读者面前。

3. 分段赏析

首句“山空樵斧响”一句是描写山间静谧的近景。一个“空”字,写出了山林的空旷寂静,仿佛整个山林都沉浸在一种静谧的氛围之中。而“樵斧响”则打破了这份寂静,以动衬静,更凸显出山林的宁静。在这寂静的山林中,偶尔传来的樵斧砍伐的声音,更增添了一种山林野趣,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宁静。同时,也暗示了山林中有人活动的痕迹,为下文“隔岭有人家”埋下伏笔。次句“隔岭有人家”一句是描写山林远景。诗人站在山中,透过山岭的缝隙,看到对面山岭上有人家居住。“隔岭”点明了距离,给人一种遥远而又神秘的感觉。“有人家”则给这寂静的山林增添了一份人间烟火气,让人感受到一种温馨和安宁。这种远景的描写,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宁静、和谐的山居生活的向往。三句“日落潭照树”一句是描写傍晚时分山间的景色。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潭水中,潭水倒映着树木,形成了一幅美丽而又宁静的画面。“日落”点明了时间,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潭照树”则通过光线的反射,将树木的影子倒映在潭水中,使画面更加生动逼真。这种光影的交错,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让人陶醉其中。末句“川明风动花”一句是描写山间河流和花朵的动态景色。“川明”描绘了河流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的景象,给人一种明亮、清澈的感觉。“风动花”则写出了微风拂过,花朵轻轻摇曳的动态美。微风轻轻吹过,花朵在风中翩翩起舞,散发出阵阵清香,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这句诗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生动地展现了山间傍晚时分的美丽景色。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运用移步换景、视听结合的手法,巧妙选取了一系列生动的视觉与听觉意象。诗人将从清晨“朝日”初升到傍晚“日落”,一整天在出山途中的所见所闻,生动形象地呈现给读者。五言绝句篇幅短小,想要在有限的文字里展现丰富内容并非易事,这需要诗人具备对生活精准提炼、巧妙剪裁的能力,以及出色的语言驾驭技巧。刘克庄称与义诗善于“以简洁扫繁缛”,这首诗便是很好的例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舒邦佐《梦觉》

下一篇:宋·释文珦《游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