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不及美人妆":夏日的出水荷花都赶不上美人的艳妆,
# 芙蓉:即荷花。这句是说美人的脸庞红润得如出水芙蓉,美人的罗裙绿得像水面的荷叶。
"水殿风来珠翠香":碧水环护宫殿清风吹来一身珠翠生香。
# 珠翠:表示珍珠和翡翠,也可表示盛装女子或蚌和翠鸟。,水殿:建筑在水上的宫殿。《北史·秦王俊传》:“又为水殿,香涂粉壁,玉砌金阶”。现在有些大都市尚有“水上公园”之类。
"谁分含啼掩秋扇":最令人生恨的是收拾秋天见弃的团扇,
# 掩秋:指对于君王移宠的心痛和悲哀之情。,谁分含啼:一作“却恨含情”。分,一作问,料,料想。秋扇:宫扇,团扇。此处暗用班婕妤《怨歌行》之典。扇至秋则无所用,喻妇人因年老色衰而见弃。南朝梁·刘孝绰《班婕妤》:“妾身似秋扇,君恩绝履綦。”履綦,鞋上的饰物,言君王视之同敝履一样,不加爱惜。含啼:掩面哭泣。
"空悬明月待君王":秋夜里空悬一轮明月等待薄情的君王。
# 空悬明月待君王:语出司马相如《长门赋》:“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空悬:悬在空中。明月:喻指灯光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描绘出得宠美人的艳丽与奢华场景,为后文蓄势。而后“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运用班婕妤的典故,刻画了失宠宫女掩扇含啼、独对明月痴痴等待君王的哀怨形象,表达了封建时代宫女被冷落抛弃的悲惨命运,以及诗人对她们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空悬明月待君王”借景抒情,描绘出高悬的明月这一景象。失宠宫女在漫漫长夜对着明月痴痴等待君王,而“空”字表明她的等待是徒劳的。以明月烘托出宫女孤独、凄凉的心境,将其等待无果的失望、哀怨之情表达得深沉而动人。对比:诗句“芙蓉不及美人妆”运用对比手法,将芙蓉花与美人妆容进行对比。芙蓉花在人们传统认知中是美丽的代表,然而在这里却比不上美人的妆容,以此写出美人容貌的娇艳绝美,使美人形象更具冲击力,为后文情感的转折埋下伏笔。
3. 分段赏析
“芙蓉不及美人妆”,诗人开篇以芙蓉花作比,芙蓉花在古代常被视为美丽的象征,然而在此处,却不及美人的妆容,用这种强烈的对比,极言女主人公容貌之娇艳绝美,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凸显其出众的美貌。“水殿风来珠翠香”进一步渲染,描绘出得宠美人所处的奢华环境。水殿之中,微风拂来,美人身上佩戴的珠翠散发出阵阵香气,这一描写从嗅觉和环境氛围的角度,展现了得宠美人的奢靡生活,也侧面烘托出她受宠的程度。这两句看似在描写得宠美人的艳丽与奢华,实则为后文写失宠宫女的哀怨做了铺垫。“谁分含啼掩秋扇”笔锋一转,“含啼”直接写出失宠宫女的悲伤哭泣之态,“掩秋扇”运用班婕妤以秋扇自比被弃的典故,生动地表现出宫女被君王冷落、抛弃后的孤寂与哀怨,她如同被遗弃的秋扇,无人问津。“谁分”则加重了这种命运无常、被无端抛弃的委屈与愤懑。“空悬明月待君王”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描绘出失宠宫女在漫漫长夜中,独自对着高悬的明月,痴痴等待君王的到来。一个“空”字,将她等待无果的失望、落寞与无尽的哀怨展现得淋漓尽致,明月高悬,却无法照亮她黯淡的命运,只能映衬出她的孤独与凄凉,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封建时代宫女悲惨的命运以及诗人对她们的同情。
# 司马相如《长门赋》:“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此用其语,如李光弼将子仪之师,精神十倍矣。
明杨慎《升庵诗话》
# 吴逸一曰:“水殿”映带“芙蓉”,“香”字亦从“芙蓉”生意。
明高棅《唐诗正声》
# 句好。
明顾麟《批点唐音》
# 如泣如诉,令人欲绝。
明李攀龙《唐诗选》
# 钟云:语意浑稚。妙悟求诸言外。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此宫人自借其貌也。“香”字跟着“芙蓉”来,语意浑雅。不当解以肤浅穿凿,俟妙悟者求诸言外。
明唐汝询《唐诗解》
# 徐充曰:此诗奋轮辕徒饰之意。高柄曰:声俊而婉,句丽而沉。周启琦曰:元瑞谓江宁“言情造极”,最窥其微。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袁石公云:思时不怨,弃而待用,雄厚之情可想。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二诗(按指《西宫春怨》与本诗)极婉极丽,极沉极响,言情写景,入微造极。“奉帚平明”差觉格峻耳、二诗较胜之。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芙蓉寂寞,团扇凄凉,偏借美人珠翠伴说,相形亦以自况。含情相待、明月空悬。用《长门赋》“悬明月以自照,徂清夜于洞房”语。“水殿风来珠翠香”、承明上“不及”意,艳极。下接“却恨”、“含情”二句,怨意割露;“却恨”一作“谁分”,尤怨而不怒。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四句言明月正好,而君王不至,亦属空悬,然犹且有待,仍不忘于君王,此诗人敦厚之至也。前两句开,后两句合,开与合相关,须知章法之妙[品]凄丽。
唐皎然《诗式》
# 首句言其色之艳也,次句言其服之华也,三句见独处之经时,四句言今正月华如水。大好秋光,君王未必果来,犹劳凝望。春花秋月,皆入怨词。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上一篇:唐·胡曾《咏史诗·鸿门》
下一篇: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