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日":某月某日,
# 月日:某月某日。不写具体时间,这是古人书信中常用的一种形式。
"愈再拜":韩愈再拜(书信用语,表示自谦):
# 再拜:古代书信中的礼节性用语。
"天地之滨":天池的边上,大江的水边,
# 天地:南海。
"大江之濆":大江的水边,
# 濆:水边。
"有怪物焉":传说:有怪物存在,
# 怪物:指龙。
"盖非常鳞凡介之品汇匹俦也":大概不是平常鱼类水兽等动物可以比得上的。
# 匹俦:匹配相比。,品汇:类别。盖非常鳞凡介之品汇匹俦也。,常鳞凡介:普通的水族。鳞:指鱼龙之类。介:指龟鳖之类。
"其得水":它得了水,
"变化风雨":就能呼风唤雨,
"上下于天不难也":上天下地都很容易。
"其不及水":如果得不到水,
"盖寻常尺寸之间耳":也就是寻常所见的那种形状,
# 寻常: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不用广阔险峻的高山土丘就能把它困住。
"然其穷涸":然而它在没有水的时候,
# 穷涸:困窘于缺水的困境。涸:无水。
"不能自致乎水":不能自己造出水来。
"为獱獭之笑者":它们被獱獭(一般的水兽)之流嘲笑。
# 獱獭:水獭,半水栖动物。皆为生活在水边以捕鱼为食的小兽。
"盖十八九矣":大概十次有八九次了啊。
"如有力者":如果碰到有力量的人,
"哀其穷而运转之":可怜它们的窘境而把它们运输转移(到有水的地方),
# 运转之:把它搬动到水中。
"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只不过是举手之劳。
"然是物也":但是这种怪物,
"负其异于众也":抱负和一般东西不同,
# 负:恃,依仗。
"且曰":它会说:“
"烂死于沙泥":就算烂死在沙泥里,
"吾宁乐之":我也高兴。
"若俯首贴耳":如果俯首帖耳,
"摇尾而乞怜者":摇尾乞怜,
"非我之志也":不是我的志向。
"是以有力者遇之":因此有能力帮它的人遇到他们,
"熟视之若无睹也":熟视无睹,就像没看见一般。
"其死其生":他的死活,
"固不可知也":我们也无从知道了。
"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如今又有一个有能力的人走到它的面前,
"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姑且试着抬头鸣叫一声(因为有能力的人已经对他们习惯而视而不见了),
# 聊:姑且。
"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哪里知道有能力的人不可怜它的窘境,而忘记了举手之劳,
# 忘:通假字通“无”,没有。,庸讵:怎么,难道。
"一投足之劳":投足之劳,
"而转之清波乎":把它转移到水里边?
"其哀之":别人可怜它,
"命也":是它的命。
"其不哀之":别人不可怜它,
"命也":也是它的命。
"知其在命":知道生死有命的,
"而且鸣号之者":还鸣号求助的,
"亦命也":也是它的命。
"愈今者":我如今,
"实有类于是":确实有点类似于它,
"是以忘其疏愚之罪":所以不顾自己的浅陋,
# 疏愚:疏忽愚笨。,忘:抛开。
"而有是说焉":而写下这些话,
"阁下其亦怜察之":希望阁下您垂怜并理解我!
# 怜察:怜悯,体察。,阁下:对对方的尊称。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借物言志的求荐信,全文以“南海奇兽”自比,道尽读书人的辛酸与傲骨。先写异兽居天池困浅滩、非龙鱼能变风云、宁挨饿不媚俗的三奇,暗喻才高志洁;继以“但是”转折,显恳切中藏硬骨,哀鸣而不摇尾;再以三问命运深化悲怆;结尾借“水”喻人才需显贵援引,点破寒士命运系于权贵“举手之劳”。文章融《庄子》奇幻与《史记》风骨,既显文人“穷且益坚”之气,亦替天下寒士诉困,构思巧妙。
2. 写作手法
托物寓理:以南海灵兽自喻,借其“栖天池困浅滩”喻才高不遇的处境,“非鱼非龙却能兴云致雨”比文人腹有诗书却仕途受阻,“宁困顿不媚俗流”显士子清高品格;又以“水”意象串联姜太公渭水垂钓、诸葛亮卧龙待时等典故,暗寓读书人需遇明主方能施展抱负。此手法使全文不着“求”字却婉陈求荐之意,既借灵兽形象避免直白诉求以保文人尊严,又将典故与意象交融,更以寓言笔法凸显“求仕守节”的文人风骨。
3. 分段赏析
这封自荐信以奇兽喻己,层层渲染,终现本心。全文暗藏四重巧思,借物言志,在求人与守节之间展现了文士风骨。开篇描绘的南海灵兽,实为作者自画像。先说它住得奇,栖身天池却困浅滩,暗指自己虽怀经世之才却无进身之阶;再说它生得奇,非鱼非龙却能呼风唤雨,好比读书人满腹诗书却无处施展;三说它志气奇,宁受困顿也不媚俗流,正如士子清高自守的品格。最妙处在求援之语,看似说灵兽只需贵人轻推便可化龙,实写寒门才俊的命运全系于当权者一念之间。第二段笔锋陡转,用“然”字引出风骨。既效仿诸葛亮《出师表》的恳切陈情,又带着李白“安能摧眉折腰”的傲气。写灵兽哀鸣而不摇尾,三问命运的安排,堪比屈原《天问》的悲怆,却在最后归于平静,留下余韵悠长。文中“水”的意象更是耐人玩味。有水时能腾云驾雾,无水则困顿难行,这让人想起姜太公渭水垂钓、诸葛亮卧龙待时的典故。韩愈借此暗喻读书人就像待时春雨,得遇明主方能润泽天下。更妙的是将举荐之恩比作“举手之劳”,既给足对方面子,又守住文人尊严。这封信还有三绝:用《庄子》寓言写现实诉求,在骈文盛行的年代以散体书信抒情,将自荐书写成寓言体,开后来柳宗元《捕蛇者说》之先河。最难得是通篇不见一个“求”字,却把求荐之意写得入木三分。细品此文,可见中唐文人的生存智慧。当时科举初兴,寒门子弟既要抓住机遇,又要保全气节。韩愈这番“以奇兽自喻”的写法,既避免直接求人的尴尬,又彰显不凡才情。这篇文章的妙处,在于将读书人的两难境地化作纸上风云,既要像苏秦游说诸侯那样把握机遇,又要像伯夷叔齐坚守气节;既得学庄子寓言谈玄说理,又要如司马迁写史鞭辟入里。韩愈用一支妙笔,在理想与现实间架起虹桥,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触摸到那个时代文心的温度。
4. 作品点评
这篇求荐书信可以说是唐代文人自荐的“奇笔”。全文以“怪物”自喻贯穿始终,直至结尾才点出求荐本意,看似布局奇崛,实则暗藏苦衷。在科举求仕的现实中,自夸才华易显张扬,直言求助又失风骨,借寓言托物言志成了最佳选择。文中“得水则风云变幻,失水则困于浅滩”的比喻,既暗讽主考官如“熟视无睹”的有眼无珠者,痛批应试者“摇尾乞怜”如犬类钻营,更将自己比作“卞和之璞”,道尽四次应试才中进士的辛酸,恰似被误解的宝玉蒙尘,求荐却不愿屈从流俗的倔强跃然纸上。全文如波峰浪谷,六段铺陈“怪物”困境,直至第七段才揭“望有力者援引”的诉求,末段再以磊落之笔收束,让“怪物”的孤高与无奈浑然一体。笔者将求仕的卑微与文人的傲骨熔于一炉,既骂尽时弊,又写尽寒士心酸。
# 空中楼阁。其自拟处奇,而其文亦奇。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三
# 一篇譬喻到底,末只点出自己一句。人以为布局之奇,而不知应科目时与人之书,分明衡玉求售,与钻营嘱托,相去几何?不得不自占地步。若不借喻,恐涉夸诩。况篇中所谓“摇尾乞怜”,骂尽前此应举之徒,营求卑屈,如狗之依人。所谓“熟视无睹”,骂尽前此主试诸公,黑白混淆,如盲之辨色矣。按:公应科目,四举而后成进士,卞和之璞,被刖数献,其心甚苦,且恐落笔必有许多干碍,故出于此,非以譬喻见奇也。
明林云铭《韩文起》卷三
# 亦无头,亦无尾,竟斗然写一怪物。一气直注而下,而其文愈曲。细分之,中间却果有无数曲折,而其势愈直,此真奇笔怪墨也。
明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
# 逐节转换,逐句相承,不可增减一笔,文之最奇者。
明吕留良《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选·韩文精选》
# 即此亦可谓怪于文矣。老苏《木假山记》,灵变颇似。
清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昌黎先生全集录》卷三
# 难于致词,则托物为喻,此诗人比兴之道也。直道正意,丑不可耐,晚唐四六启是已。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三十二
# 一幅小文,却有无数曲折,无数峰峦。一起总提一句,作一总冒。下分得水一段,不得水一段,不能自致于水一段,有力者运转之一段,不肯乞怜一段,有力者不运转之一段。凡六段,写得烟波万状,天天矫矫,如见怪物焉,然此皆是客意。至第七段,冀有力者运转之,方是正意。第八段,总出三段,又写得磊磊落落,如见怪物焉。笔墨之奇,真有风云集其腕下,波涛出其行闻。
清孙琮《山晓阁唐宋八大家选·韩昌黎集》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