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人枕宝剑":幽居的人把宝剑放在枕下入眠,
# 枕宝剑:把宝剑放在枕下。,幽人:幽居的人,作者自指。
"殷殷夜有声":到深夜它发出殷殷的啸鸣。
# 殷殷:象声词,多形容雷声。
"人言剑化龙":人们说宝剑能够化作飞龙,
# 剑化龙:相传晋张华叫雷焕替他寻找宝剑,雷焕找到一对:一名龙泉,一名太阿。雷送一剑给张,自佩一剑。后来两剑化为两条蛟龙在水里,波浪惊沸,光彩照人。
"直恐兴风霆":只怕它还会兴起风暴雷霆。
# 风霆:风雷。
"不然愤狂虏":再不然就是恨猖狂的敌寇,
# 狂虏:疯狂的敌人。
"慨然思遐征":气昂昂想要去杀敌远征。
# 遐征:远征。遐:远。
"取酒起酹剑":取一杯酒洒在地上来祭我的宝剑,
# 酹剑:把酒洒在地上,对宝剑祝告。酹:以酒浇地而祭。
"至宝当潜形":是珍宝便该把踪迹隐藏起来。
# 潜形:把踪迹隐藏起来。
"岂无知君者":这世间难道真的没有你的知音了吗?
# 君:你,此处指宝剑。
"时来自施行":时机一到自会让你施展本领。
# 施行:施展所长。
"一匣有余地":剑匣中已有你活动的余地,
# 匣:剑匣。
"胡为鸣不平":为什么还会发出不平的鸣声?
# 胡为:为什么。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宝剑吟》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格律自由,不受严格平仄和对仗限制,便于诗人尽情抒发内心复杂情感与丰富联想,充分表达主题。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以宝剑为核心。开篇写幽居之人枕着宝剑,夜里宝剑发出声响;接着展开联想,传说宝剑能化龙,或许它正因对恶势力的愤恨而渴望远行。诗人取酒浇剑,希望它暂隐锋芒,坚信终有识剑之人,时机一到,宝剑自会展露威力。最后诗人对剑倾诉,劝其不必为不平之事鸣叫。全诗以宝剑为线索,抒发诗人收复失地、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机遇的期待。
2. 写作手法
拟人:“幽人枕宝剑,殷殷夜有声”赋予宝剑以人的情感和行为,仿佛宝剑因心中有不平之事而在夜里发出声音,为下文围绕宝剑的联想和感慨做铺垫,使宝剑的形象更加生动可感,也便于诗人借宝剑抒发自身情感。用典:“人言剑化龙”运用了宝剑化龙的典故,增添诗歌的神话色彩,同时以宝剑化龙兴起风霆,象征宝剑蕴含的巨大力量,暗示诗人渴望像宝剑一样发挥巨大作用,实现抱负。托物言志:诗人借宝剑来寄托自己的志向。宝剑渴望征战杀敌,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收复失地、抗击外敌的渴望;宝剑暂时隐藏等待时机,也象征着诗人虽壮志难酬,但仍期待时机来临,一展身手,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首尾呼应:“胡为鸣不平”,极其有力,在结构和意义上都有重要作用,宝剑发声是在鸣不平,回答了开头的问题,使首尾对应,结构完整。
3. 分段赏析
“幽人枕宝剑,殷殷夜有声”:首句以“幽人枕剑”的意象开篇,通过“枕”字将隐士(或诗人自喻)与宝剑紧密关联,暗示诗人时刻心系家国、未忘报仇之志。“殷殷”模拟雷声般的剑鸣,既写实又象征诗人内心压抑的愤懑。深夜剑鸣的动态描写,与“幽人”的静谧形成对比,凸显诗人壮志难酬的焦灼。此句以“剑”为情感载体,奠定全诗沉郁悲慨的基调。“人言剑化龙,直恐兴风霆”:此句借“剑化龙”的典故(西晋雷焕赠张华双剑化为蛟龙),赋予宝剑神话色彩。“兴风霆”暗喻诗人渴望如龙腾九天、力挽狂澜的豪情,但“恐”字转折,暗示对现实阻力的畏惧——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主战派备受打压,诗人对自身抱负能否实现心存疑虑。典故的运用深化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然愤狂虏,慨然思遐征”:以假设语气否定前文的“化龙”之说,转而直面现实矛盾。“愤狂虏”直斥金兵侵略之暴虐,“思遐征”则表达挥师北伐的迫切愿望。此句将宝剑人格化,其“愤”与“思”实为诗人内心的呐喊,体现对南宋苟安政策的批判。语言铿锵,情感喷薄。“取酒起酹剑,至宝当潜形”:诗人举杯祭剑,表面劝慰宝剑“当潜形”,实则以反语抒发郁愤。“至宝”与“潜形”的矛盾,暗指诗人空怀利器却无用武之地。此句以动作描写(酹酒)强化情感张力,凸显理想与现实的割裂。动作与心理的双重描写,深化了悲剧性。“岂无知君者,时来自施行”:反问句式强化悲怆感。“知君者”实指朝廷中主战派的稀缺,“时来自施行”表面期待时机,实则暗讽南宋统治者长期忽视抗金良策。此句以理性自辩消解前文的激愤,却更显无奈,体现陆游对时局的清醒认知。“一匣有余地,胡为鸣不平”:结尾以剑匣“有余地”反诘宝剑“鸣不平”之由,将全诗推向高潮。表面责备宝剑不该鸣冤,实则质问南宋朝廷为何压制忠良。此句以物喻己,将个人愤懑升华为对时代悲剧的控诉,余韵悠长。反诘手法强化了批判力度。全诗以宝剑为情感载体,通过“化龙”“鸣不平”等意象,将陆游的爱国热忱与壮志难酬之痛融为一体。语言质朴却暗含锋芒,反语与典故的运用深化了批判力度,展现了陆游“雄浑沉郁”的诗风。诗中“剑”既是个人抱负的象征,亦映射南宋主战派的集体困境,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构思新颖独特,语言却十分平实,既无豪壮华丽之辞藻,也不见生硬晦涩或矫揉造作之态。从遣词看,作者巧妙运用“枕”“化”等普通词语,不仅起到连贯诗句的作用,更赋予幽人、剑、龙鲜活的形象,引发读者丰富联想。像将“愤慨”一词拆分于两句中,让诗句气势连贯、情感激昂,尽显用字功力。在造句上,诗人不刻意追求奇拗语句,表意简洁明快;词序自然,句式如口语般通俗;句间衔接紧密,结构严谨,意象雄阔又留有想象空间。修辞方面,诗人善用比喻、比拟,增添意境的奇幻含蓄之美;反诘、反语的运用,则犀利地表达出愤懑与揶揄。同时,诗作在音韵声调上讲究,读来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感。这些语言特点,使整首诗通俗易懂。
# 宝剑吟,就是宝剑之歌,写的是一种报国无门的苦闷情绪。
现代诗人徐放《陆游诗今译》
下一篇:宋·杨氏《联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