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ún
ér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3
xíng
qún
ér
xiào
yùn
máng
gòng
wéi
xiǎo
lín
xún
dāng
dào
páng
xiǎn
qiào
zhù
dēng
wǎn
fén
xiāng
hòng
sàn
shāng
lái
guì
rén
é
guān
dēng
miào
táng
móu
bèi
miù
xiàn
shī
tài
kāng
zuò
lìng
ān
mín
xuè
dié
ér
shī
jiāng
chuán
zhāo
chǒng
huàn
yuè
cháng
jūn
wéi
ér
ěr
huò
shú
shēn
cáng
zuò
qún
ér
shī
chí
yòng
biān
shì
huāng

译文

我在野外行走时遇到一群孩子,他们呼喊笑着,忙着搬运砖块。他们一起搭建了一座小小的佛塔,高高地立在道路旁。用蚬壳当作灯盏,用碗来焚香。不一会儿他们就一哄而散,他们的行为虽没什么益处但也没什么损害。自古以来那些富贵之人,头戴高高的帽子登上朝堂。他们一旦谋略错误,国家就会失去太平。致使原本安居乐业的百姓,流血牺牲,尸体僵硬。他们凭借一时的恩宠而显赫,却给国家留下长久的祸患。和孩子们的游戏一样,只是谁隐藏的祸机更深呢。我写下这首关于群儿的诗,用来针砭世人的愚昧。

逐句剖析

"野行遇群儿":我在野外行走时遇到一群孩子,

"呼笑运甓忙":他们呼喊笑着,忙着搬运砖块。

# 甓:砖。

"共为小浮图":他们一起搭建了一座小小的佛塔,

# 浮图:佛塔。

"嶙峋当道旁":高高地立在道路旁。

# 嶙峋:高耸。

"蚬壳以注灯":用蚬壳当作灯盏,

"碗足以焚香":用碗来焚香。

"须臾一哄散":不一会儿他们就一哄而散,

# 须臾:片刻。

"无益亦何伤":他们的行为虽没什么益处但也没什么损害。

"古来富贵人":自古以来那些富贵之人,

"峨冠登庙堂":头戴高高的帽子登上朝堂。

# 庙堂:朝廷。,峨冠:高冠,指官员们戴的帽子。

"谋谟一悖谬":他们一旦谋略错误,

# 悖谬:谬误,差错。,谋谟:计策,谋略。

"县宇失太康":国家就会失去太平。

"坐令安业民":致使原本安居乐业的百姓,

"血喋而尸僵":流血牺牲,尸体僵硬。

"传呼一朝宠":他们凭借一时的恩宠而显赫,

"遗患日月长":却给国家留下长久的祸患。

"均为儿戏尔":和孩子们的游戏一样,

"祸机孰深藏":只是谁隐藏的祸机更深呢。

"我作群儿诗":我写下这首关于群儿的诗,

"持用砭世肓":用来针砭世人的愚昧。

# 世肓:指世间的政治盲人,并非指生理上的瞎子。,砭:古代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以石针刺扎皮肉治病。这里可解作讽刺和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群儿》是南宋诗人陆游所作的古体诗。诗人在野外遇见群儿忙碌搭建小浮图,以蚬壳为灯、碗作香炉嬉戏。由此联想到古来身居庙堂的富贵之人,他们决策失误,致使国家动荡、百姓遭殃。陆游借群儿的儿戏与权贵的“儿戏”对比,讽刺时政,抒发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群儿》是陆游于绍熙三年冬在山阴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将群儿天真无邪的儿戏行为,如“共为小浮图,嶙峋当道旁。蚬壳以注灯,碗足以焚香”,与“古来富贵人”的决策失误导致国家祸乱相对比,突出权贵行为的荒谬与危害。以小见大:从群儿建造小浮图这一细微的生活场景,延伸到对国家政治层面权贵误国的批判,以小场景反映大问题。

2. 分段赏析

《群儿》前八句描绘诗人在野外遇到群儿忙碌建造小浮图的场景。群儿呼喊嬉笑,用蚬壳当灯,碗来焚香,之后又一哄而散。展现出群儿天真无邪的玩耍画面,他们的行为虽无实际益处,但也无害。为下文将权贵行为与之对比做铺垫。中间八句笔锋一转,描述古来那些头戴峨冠、身居庙堂的富贵之人。他们一旦决策错误,就会使国家失去太平,百姓陷入灾难,流血牺牲。这些权贵凭借一时恩宠,却给国家带来长久的祸患,深刻批判了权贵的昏庸误国。最后四句将群儿的儿戏与权贵的行为相提并论,指出权贵的行为看似风光,实则如儿戏般潜藏巨大祸机。诗人表明创作此诗的目的是针砭时弊,警醒世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宋祁《池蛙》

下一篇:宋·舒岳祥《古思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