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ì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chūn
sān
yuè
xiá
cháng
xiǎo
xiǎo
xíng
yún
guāng
léi
shēng
sòng
qiān
fēng
huā
hún
bǎi
xiāng
huáng
yīng
guò
shuǐ
fān
huí
yàn
xián
shī
湿
fáng
fēi
juǎn
lián
huà
zhǐ
shǎo
duì
xiāo
xiāng

译文

巫峡的暮春三月似乎要比其他地方长一些,上空的白云随风疾行,映着日光,很是明亮。突然传来雷声,马上就下起大雨,天地之间,高山群峰都笼罩在苍茫雨中,大雨骤聚骤散,清新的空气中马上充满了各种花香。娇弱的黄莺遇到雷雨,惊恐翻回,栖止不定,而燕子就不同了,它冒雨劳作,迎风飞翔。打开我窗前的卷帘,眼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峡中的风景图画是壮丽的,山高水险,雷雨千峰,但还缺少潇湘洞庭的广阔浩茫。

逐句剖析

"暮春三月巫峡长":巫峡的暮春三月似乎要比其他地方长一些,

"皛皛行云浮日光":上空的白云随风疾行,映着日光,很是明亮。

# 浮:一作“无”。,皛皛:旧注:胡了切。洁白明亮貌。

"雷声忽送千峰雨":突然传来雷声,马上就下起大雨,天地之间,高山群峰都笼罩在苍茫雨中,

"花气浑如百和香":大雨骤聚骤散,清新的空气中马上充满了各种花香。

# 百和香:形容山野间花气的浓郁。

"黄莺过水翻回去":娇弱的黄莺遇到雷雨,惊恐翻回,栖止不定,

"燕子衔泥湿不妨":而燕子就不同了,它冒雨劳作,迎风飞翔。

# 湿不妨:湿而不妨。

"飞阁卷帘图画里":打开我窗前的卷帘,眼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峡中的风景图画是壮丽的,山高水险,雷雨千峰,

"虚无只少对潇湘":但还缺少潇湘洞庭的广阔浩茫。

# 虚无:空旷平远。仇兆鳌《杜诗详注》:“空旷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即事》是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即景抒怀的笔法,将峡江暮春的壮丽风光与诗人羁旅漂泊的复杂情感交织,展现了杜甫晚年诗歌中“沉郁顿挫”的一贯风格与创新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初春时节,正值杜甫羁留夔州(今重庆奉节境内)西阁期间。自大历元年(766年)秋至大历三年(768年)春,诗人寓居夔州凡一年半有余,这段栖身峡江的岁月成为其漂泊生涯中少有的、相对平静的创作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即事》是杜甫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以夔州暮春入题,前四联以泼墨之势铺陈峡江春色:巫峡云光、千峰雷雨、花气蒸腾、燕莺穿行,尽显蜀地山水奇崛。至尾联笔锋陡转,借"虚无只少对潇湘"吐露羁旅憾恨,使自然图卷顿染身世苍茫。其精妙尤见于颔颈二联——"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以视听通感构建气象雄浑;"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则取禽鸟动态暗喻人生境遇。中间四句以工笔白描勾勒出暮春山居的立体画卷,既有"千峰雨"的泼辣墨色,亦含"百和香"的氤氲气韵,其精微的写实技巧与意境营造历来为诗家所推重。全篇以景语寄情语,在壮丽山水与身世飘零的张力间,完成盛唐七律"拗中见奇"的美学建构。

2. 写作手法

通感:突破传统“雨打花落”的俗套,转而以通感手法将视觉(花)与嗅觉(香)交融,营造出雨后生机勃发的意境。对比:首联“暮春三月巫峡长”以暮春短促与巫峡绵长对比,打破传统惜春哀调,赋予时空错位的新意;颈联“黄莺过水翻回去”与“燕子衔泥湿不妨”形成动态对比,娇弱黄莺遇雨惊惶,反衬衔泥燕子冒雨劳作的坚毅,暗喻生命在逆境中的不同姿态。

3. 分段赏析

首联:杜甫以“巫峡长”形容暮春三月的特殊绵延感——长江三峡中,巫峡以险峻绵长著称。诗人一反前人惜春的哀婉笔调,赋予峡中暮春一种时空延展的诗意:仿佛这里的春天比其他地方更悠长。这种写法既呼应地理实景(巫峡确为三峡中最长),又以主观感受突破自然逻辑,展现杜甫对生命季节的独特感知.次句描绘云影流转的动感:洁白云朵在日光下轻盈穿行,宛如浮动的光影画卷。清代注家仇兆鳌曾认为此句是为引出后文的雷雨作铺垫,但结合陶渊明"皎皎川上平"的意境,更可能是在纯粹描绘云霞的明净之美。杜甫通过光与云的动态关系,构建出春末特有的通透感,而非预示风雨将至的阴沉。颔联:“雷声忽送千峰雨”此句如霹雳破空,展现三峡雷雨的磅礴气势。千峰骤雨不仅写实,更以“忽送”二字强化动态,打破传统暮春诗柔媚的窠臼。杜甫将自然伟力融入暮春,开创"壮丽暮春"的美学范式。“花气浑如百和香”雨后的花香被喻为“百和香”既写实又充满想象力。不同于常见"雨打花落"的伤春意象,杜甫捕捉雨后花气蒸腾的瞬间,将视觉转化为嗅觉体验。这种"以香代色"的手法,让读者仿佛置身漫山芬芳的立体画卷。颈联:“黄莺过水翻回去”被雨水打湿翅膀的黄莺慌乱折返,杜甫精准捕捉动物在雷雨中的本能反应。此细节既体现观察之细腻,又暗含对弱小生命的共情——与诗人当时漂泊夔州的境遇形成隐喻。“燕子衔泥湿不妨”冒雨筑巢的燕子则展现坚韧姿态。杜甫在此化用"石燕迎风"的典故,将现实中的燕子与传说中的勇毅形象叠加。一退一进之间,构成自然界弱小与顽强的辩证哲思。尾联:“飞阁卷帘图画里”实写诗人夔州西阁推窗所见:暴雨初霁的峡江宛如巨幅水墨。此句收束前文所有意象,将动态雷雨凝固为静态画境,体现杜甫"纳须弥于芥子"的空间把控力。尾句笔锋突转,从巫峡直跃千里之外的洞庭潇湘。这既是地理视野的延伸(长江连接巫峡与洞庭),更是精神境界的飞升——杜甫借“虚无”二字,将眼前实景升华为对理想天地的永恒追寻。当时他正筹划东下荆楚,此句恰似向未来投去的一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律诗之作,用字平侧,世固有定体,众共守之。然不若时用变体,如兵之出奇,变化无穷,以惊世骇目。如……老杜云:“暮春三月巫峡长……虚无只少对潇湘。”韦应物云:“与君十五侍皇闱……一杯成喜亦成悲。”此二诗起头用平声,故第三句亦用平声:凡此皆律诗之变体,学者不可不知。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三、四必先得之句。其体又自不同,亦是一法。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后四语似楚歌、越吟,当是遣愁漫兴所为。

明陆时雍《唐诗镜》

# 此亦西阁之作。淋漓生动,不烦绳削。燕子营巢,泥欲其湿,而莺则愁湿,各适其性。帘前图画,补以潇湘,妙于取景,见此公胸中造化。尾句一则为思下荆南而及之。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纯净,好节奏。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起句稍拗。中二联亦失粘。对法更不衫不履。然其写景之妙,可作暮春山居图看。

清黄生《杜诗说》

# 通写郁蒸得雨之景。“翻回去”,雨中栖止不定也。“不妨”对“回去”不作虚用,身虽“湿”而“不妨”其所事也。……结即前篇(《暮春》)“潇湘洞庭虚映空”意,恨不即为峡外游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纪昀:此(按指方回之评)总以后人装头缀尾之法揣量古人。纪昀:此篇人所熟颂,然实未佳。何义门:妙在一气。许印芳:前三联不粘。三、四实佳,(纪昀)此评太刻。起句是拗调,馀皆平调。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愈《圬者王承福传》

下一篇:唐·岑参《奉和相公发益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