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g
níng
shì
xíng
shū

朝代:宋作者:黄庭坚浏览量:3
shū
zhǐ
shí
lán
tíng
miàn
huàn
fán
jīn
dān
shuí
zhī
luò
yáng
yáng
fēng
xià
biàn
便
dào
lán

译文

世俗之人只懂得欣赏《兰亭序》的字面之美,却妄想通过某种仙丹妙药来改变自己的凡俗之骨(意指提升书法境界或艺术修养)。然而,他们却不知道洛阳的杨凝式(杨风子是他的别号),他下笔便能达到书法中的高妙境界,轻松地在乌丝阑(古代书写用的有黑线的纸,也泛指精美的纸张)上挥毫泼墨。

逐句剖析

"俗书只识兰亭面":世俗之人只懂得欣赏《兰亭序》的字面之美,

"欲换凡骨无金丹":却妄想通过某种仙丹妙药来改变自己的凡俗之骨(意指提升书法境界或艺术修养)。

"谁知洛阳杨风子":然而,他们却不知道洛阳的杨凝式(杨风子是他的别号),

"下笔便到乌丝栏":他下笔便能达到书法中的高妙境界,轻松地在乌丝阑(古代书写用的有黑线的纸,也泛指精美的纸张)上挥毫泼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杨凝式行书》是黄庭坚创作的一首赞美杨凝式行书的七言绝句。首句以“俗书”为反例,此类作品仅知模仿《兰亭序》之形,未得其神,遭黄庭坚批评。次句言“俗书”徒慕经典而无创新,难成大器。第三句转引杨凝式,称其超凡脱俗,“谁知”透认可与未广被识之况。末句赞杨氏书法直抵巅峰,尽显其艺术造诣。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和草书最为著称,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高度的艺术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句以“俗书”作为对比的起点,意指那些只知模仿而缺乏创新的书法作品。黄庭坚用“只识兰亭面”来形容这些作品,意味着它们仅仅停留在对《兰亭序》表面形式的模仿上,没有深入理解其内在的精神和意境。这里,“兰亭面”既是对《兰亭序》的直接指代,也象征着书法的经典与高峰,而“只识”则透露出对这些作品的批评态度。次句进一步阐述了“俗书”的局限性。黄庭坚用“欲换凡骨无金丹”来比喻那些试图通过模仿经典来提升自己的书法作品,但终究因为缺乏真正的才华和创造力而无法实现质的飞跃。这里的“凡骨”指的是普通的、缺乏特色的书法作品,“金丹”则象征着能够带来根本性改变的神奇力量或方法。通过这一比喻,黄庭坚强调了书法艺术中创新和个性的重要性。三句突然转折,引入了杨凝式这一人物。黄庭坚用“洛阳杨风子”来称呼他,既突出了他的地域背景,也赋予了他一种超凡脱俗、不拘一格的形象。这里的“谁知”则透露出一种对杨凝式书法才华的认可和赞赏,同时也暗示了他在当时可能并不被广泛理解和认可的情况。末句是对杨凝式书法技艺的极高赞誉。黄庭坚用“下笔便到乌丝栏”来形容杨凝式的书法,意味着他能够轻松地达到书法艺术的巅峰状态,甚至与《兰亭序》等经典作品相媲美。这里的“乌丝栏”不仅是对书法作品的指代,也象征着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通过这一描述,黄庭坚充分展示了杨凝式在书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和深厚造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初夏杂兴》

下一篇:宋·陈宓《中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