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óng
zhàng

朝代:宋作者:刘克庄浏览量:3
zhēn
zhòng
qióng
shān
zhī
shí
nián
nán
běi
guàn
xié
chí
dēng
yòu
níng
xián
jùn
zhǔ
guò
qiáo
kěn
wēi
shè
wèi
huī
jīn
xíng
píng
zhǔ
rén
shàng
yào
fáng
shuāi
lǎo
huì
yǒu
chóng
niān
shǒu
shí

译文

十分珍视邛山的鹤膝竹枝(邛杖),十年来习惯带着它南北奔波。扶持我登上右壁怎会嫌山壁险峻,拄着走过溪桥岂会躲避危险。过去在险途赶都赶不走(一直相伴),如今走在平地上像丢弃废物一样抛弃。主人(诗人自指)还要防备衰老,会有重新拿在手中的时候。

逐句剖析

"珍重邛山鹤膝枝":十分珍视邛山的鹤膝竹枝(邛杖),

# 邛山:即邛崃山。在四川省西部的岷江和大渡河间。

"十年南北惯携持":十年来习惯带着它南北奔波。

"扶登右壁宁嫌峻":扶持我登上右壁怎会嫌山壁险峻,

"拄过溪桥肯避危":拄着走过溪桥岂会躲避危险。

"昔涉畏途麾不去":过去在险途赶都赶不走(一直相伴),

# 麾:通”挥”。

"今行平地弃如遗":如今走在平地上像丢弃废物一样抛弃。

"主人尚要防衰老":主人(诗人自指)还要防备衰老,

"会有重拈入手时":会有重新拿在手中的时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行旅题材。诗围绕邛杖展开,讲述诗人对邛杖的珍视,它陪伴诗人十年南北行旅,在登山涉险时发挥重要作用。如今行于平地虽被弃,然诗人想到自身会衰老,认为邛杖还会有重被使用之时,借邛杖表达对人生境遇变化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昔涉畏途麾不去,今行平地弃如遗”,过去在充满艰难险阻的畏途,邛杖始终伴随诗人,不离不弃;如今行走在平坦之地,邛杖却被像遗弃无用之物般舍弃。这种今昔对比,强化了诗人对人生境遇无常的感慨,引发读者对世事变化的思考。拟人:“扶登右壁宁嫌峻,拄过溪桥肯避危”,诗人把邛杖当作忠实的伙伴,它扶持诗人攀登右壁,不嫌山壁险峻;拄着走过溪桥,也不躲避危险。通过拟人,生动展现了邛杖对诗人的忠诚帮助,从侧面反映出诗人行旅的艰难,同时拉近读者与邛杖这一意象的距离。象征:整首诗围绕邛杖展开,它在诗人过去的艰难行旅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同人生困境中的助力。而随着境遇变化,邛杖看似被弃,但诗人又意识到未来或许还会需要它,象征着人生不同阶段对帮助的不同需求与感悟,深化了诗歌关于人生境遇变化的主题。

2. 分段赏析

首联:表达对邛杖的“珍重”之情。“邛山鹤膝枝”点明了邛杖的出处与材质,它来自邛山,有着独特的鹤膝形状,暗示其珍贵与不凡。“十年南北”强调时间之久与行程之广,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诗人在南北各地奔波,邛杖始终“惯携持”,如影随形。此联奠定了全诗对邛杖深厚情感的基调,也引发读者对这根伴随诗人历经风雨的邛杖更多的好奇与关注。颔联:这一联通过具体场景的描写,生动展现了邛杖在诗人行旅中的重要作用。“扶登右壁”与“拄过溪桥”,描绘出诗人借助邛杖攀登陡峭山壁、走过溪上危桥的画面,勾勒出充满艰难险阻的旅途环境。“宁嫌峻”与“肯避危”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邛杖人的情感和态度,仿佛它毫无怨言地陪伴诗人面对各种险峻与危险,不嫌山壁陡峭,不避溪桥危险。这不仅体现了邛杖对诗人的忠实助力,从侧面也反映出诗人旅途的艰辛,进一步强化了诗人与邛杖之间紧密的依存关系。颈联:此联形成鲜明的今昔对比。“昔涉畏途”回顾过去,在那些充满艰难险阻的“畏途”中,邛杖始终坚定地陪伴在诗人身边,“麾不去”形象地写出邛杖不离不弃,成为诗人在困境中的有力支撑。然而,“今行平地”的当下,曾经无比珍视的邛杖却“弃如遗”,像被遗弃的无用之物。这种巨大的反差,不仅仅是邛杖境遇的变化,更深刻地反映出人生境遇的无常。诗人借此表达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引发读者对人生境遇起伏的思考。尾联:尾联诗人笔锋一转,从对过去与现在的描述转向对未来的思考。“主人尚要防衰老”,诗人意识到自己会随着岁月流逝而衰老,而衰老意味着行动不便,需要借助外力。因此,他推测“会有重拈入手时”,邛杖虽此刻被弃,但未来或许还会有重新被拿起使用的时候。这一联在感慨之余,增添了一份对未来的豁达与无奈交织的复杂情感,使诗歌主题得到升华,不再仅仅局限于对邛杖的描述与感慨,而是延伸到对整个人生阶段变化的思考,展现出诗人对人生境遇变化的一种坦然接受与预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大观《罗汉赞》

下一篇:宋·李清照《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