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星何补汉中兴":严光隐居不仕对汉朝的重建毫无帮助,
# 汉中兴:因为西汉已亡与王莽之手,刘秀是重建汉朝,所以叫中兴(再兴)。,客星:原指现而又隐的新星,此指严光。《汉书·严光传》载,严光被召至京师后,光武帝刘秀与他叙旧,并共卧息。严光将一只脚放在刘秀的腹部。第二天,太史奏曰:“客星犯御座甚急!”刘秀笑着说:“朕与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空有清风冷似冰":空有那高风亮节的操守,却冷漠的像冰一样。
# 清风:指严光高风亮节。化用唐诗人权德舆《严陵钓台下作》:“奈何清风后,扰扰论屈伸”诗意。
"早遣阿瞒移汉鼎":如果早早地让曹操篡夺了汉朝的政权,
# 移汉鼎:篡夺东汉皇位。鼎,古代传国的宝器。传说夏禹曾铸九鼎,成汤迁之于商邑,周武王迁之于洛邑,秦得国而取之,失其一。后因称封建皇帝立都、建国为“定鼎”,国运为“鼎运”,夺国篡位为“移鼎”。,阿瞒:指曹操,曹操小字阿瞒。,早遣:早让,早叫。早,指严光在世时。
"人间何处有严陵":人世间哪里还会有严子陵这样的人存在呢!
# 严陵:严陵钓台,在今浙江桐庐南,为严光隐居垂钓处。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诗。通过议论客星对汉中兴无益、清风似冰,及假设早让曹操移汉鼎便无严陵的情景,描写了严陵的历史形象与假设的历史走向;展现了对严陵作用的质疑,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功过的思辨与感慨。
2. 写作手法
借古讽今:诗中表面探讨严子陵对东汉中兴的作用,质疑其“客星”之举仅留清高,无补于实际,又通过假设曹操早篡汉则无严陵,强调历史背景对人物的影响。实则借此讽刺南宋面临国难时,部分“高士”自命清高、纵情山水,对国事漠不关心、独善其身的现象。反问:“人间何处有严陵”运用反问,表明如果曹操早早篡夺汉位改变历史,就不会有严子陵这样的人存在。这并非真的在询问何处有严陵,而是以反问强调历史环境对人物存在的决定性影响,强化了前文对严子陵行为与历史背景关系的探讨。首尾呼应:“客星何补汉中兴”从正面质疑严子陵对东汉中兴的作用,“人间何处有严陵”以假设的历史情境从侧面呼应,强化了诗人的观点。这种首尾呼应的手法,通过对严子陵的历史评判,映射出对当下社会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诗人对南宋时期一些自命清高、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之人的讽刺。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便言:“客星何补汉中兴,空有清风冷似冰。”一改前人的赞美之词,施以冷峻嘲讽。在普遍的称颂声中,杨万里抛出“客星何补汉中兴”,令人警醒。紧接着直接作答:“空有清风冷似冰”,尖锐而有力。诗人以政治家的视角,立于历史高度,认为严子陵的隐居对汉代中兴并无多少积极作用,仅留下清高的虚名。上下两句一问一答,观点明确,语气强烈。“清风”前加“空有”,后附“冷似冰”,讽刺意味显而易见。诗人对隐居之举不以为然,缘由在于“早遣阿瞒移汉鼎,人间何处有严陵”。显然,诗人所讽刺的并非严子陵不慕荣利的“清风”本身,而是不满隐士只求“清风”、不顾国事、脱离现实的消极态度。诗人以假设句将问题置于特定条件下探讨,让结论更具说服力;末句再用问句,既呼应开头,又引人深思。
# 《读严子陵传》则借批评隐士高风指斥现实中之“明哲保身”者,议论尖新,颇具创见。
上饶师范学院教授张小丽《宋代咏史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