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àng
jiāng
dào
zhōng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3
dào
fēi
xié
lái
kuàng
jiāng
tāo
zhī
suí
què
chū
fān
hòu
宿
niú
yáng
xià
shí
fēng
jiàn
tiān
fān
jiàn
shēng
cháng
yàn
shēng
bēi
wǎn
lái
yòu
huái
nán
hóng
shù
qīng
shān
yǒu
shī

译文

难道我的主张错了竟被放逐到旷野之地,大江浪涛起伏,我究竟该走向哪里?我在树上的鸟儿出窝的时候出发,在牛羊归圈的黄昏止宿。风力渐渐增强帆力也大多了,在轧轧的橹声中常杂有一两声孤雁的悲鸣。暮色降临时船驶进了淮南路地界,遥望远处的红树青山不由得诗情从心中涌起。

逐句剖析

"吾道非邪来旷野":难道我的主张错了竟被放逐到旷野之地,

# 吾道非邪:是用孔子困于陈、蔡的故事,自问何以来此旷野。《孔子家语·在厄》:“(孔子)路出于陈、蔡······绝粮七日······乃召子路而问焉,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乎?奚为至于此?”

"江涛如此去何之":大江浪涛起伏,我究竟该走向哪里?

# 去何之:向何处去。

"起随乌鹊初翻后":我在树上的鸟儿出窝的时候出发,

"宿及牛羊欲下时":在牛羊归圈的黄昏止宿。

# 牛羊欲下:指太阳落山之时。《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风力渐添帆力健":风力渐渐增强帆力也大多了,

# 帆力:帆受风时的推动力。

"橹声常杂雁声悲":在轧轧的橹声中常杂有一两声孤雁的悲鸣。

# 橹声:摇橹声。“橹”,拨水使船前进的工具,置于船边,比桨长,用于摇动。

"晚来又入淮南路":暮色降临时船驶进了淮南路地界,

# 淮南路:宋代十五路之一,熙宁间分为东西二路。淮南西路辖境相当于安徽凤阳、和县以西,湖北黄陂、河南光山以东的江北淮南地区。这里当指属于淮南西路的望江道中一带。

"红树青山合有诗":遥望远处的红树青山不由得诗情从心中涌起。

# 合有诗:应该用诗来描写(指“红树青山”的美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望江道中》是南宋陆游所作的七言律诗。诗中以旅途为线索,首联借江涛引发对自身道路的迷茫;颔联写旅途作息,体现奔波与孤寂;颈联描绘望江途中实景,视听结合添愁绪;尾联由景生情,见美景欲赋诗。运用起兴、情景交融等手法,将羁旅之苦与内心思绪融合。句法新颖,善用典故与散文化句法,风格苍古劲拔。全诗展现诗人旅途所见所感,蕴含迷茫、愁思与对自然的欣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望江道中》由南宋陆游所作。乾道元年(1165)夏,陆游因坚主抗战“力说张浚用兵”,从镇江通判调任隆兴府通判,溯江西上。秋季船经望江道中时写下此诗。当时他调离前线,面对局势,对自己坚持的信念产生怀疑。仕途的变动与理想的受挫,使初次遭遇困境的他心情苦闷、寂寞且忧愤,于是借诗抒发这些复杂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在望江道中的旅途见闻,如随乌鹊起身、伴牛羊投宿,感受风力帆力,听闻橹声雁鸣,还见到红树青山的美景。同时借景抒情,从江涛起兴,引出对自身道路的迷茫以及对时局和个人遭遇的悲愤,体现出旅途的辛苦、羁旅的孤单,以及面对美景时试图吟咏自遣的复杂心情。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全诗将旅途的所见之景,如乌鹊、牛羊、江涛、红树青山等,与诗人的情感,包括迷茫、孤单、忧愤等相互交融,借景抒情,情因景生,生动地展现出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多感官描写:“风力渐添帆力健,橹声常杂雁声悲”,从触觉感受风力,从听觉听到橹声、雁声,通过多种感官的调动,使诗歌描写更加生动可感,营造出浓郁的氛围,增强了感染力。起兴:“吾道非邪来旷野,江涛如此去何之?”从眼前的江道景象起兴。诗人看到浩渺的江波和茫茫的旷野,联想到自身处境,发出“吾道非邪”的疑问,引出了内心对时局和个人身世遭遇的悲愤之情。借景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政治上的迷茫,不知道未来的方向。

3. 分段赏析

首联:“吾道非邪来旷野,江涛如此去何之?”起笔便气势不凡,从眼前浩渺江波与茫茫旷野之景发兴。首句暗用《论语・微子》之典,“吾道非邪”,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悲愤直接袒露。陆游坚主抗战,却在仕途上屡遭波折,此次由镇江通判调任隆兴府通判,正是因力主抗战所致。在这调离前线的途中,面对国事艰难、自己却无力回天的处境,不禁对自己坚持的道路产生怀疑。次句“江涛如此去何之”,借景起兴,以江涛的汹涌奔腾,象征着世事的纷扰与自己前途的渺茫,同时暗用“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之意,表明自己虽身处困境,却仍不愿避世,在由景及情的转换中,将诗人的悲愤、苦闷、寂寞与忧愤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颔联:“起随乌鹊初翻后,宿及牛羊欲下时。”笔锋一转,描绘旅途中的日常。诗人每日在乌鹊刚刚飞起,天色尚未大亮时就起身出发,傍晚则到牛羊快要归家之时才停船宿岸。此句一方面通过对早起晚宿细节的刻画,生动展现出道途奔波的辛苦;另一方面,“乌鹊”“牛羊”意象,也隐隐透露出诗人无所依托的孤独处境与外出行役的孤孑之感。在句法上,采用上一下六的结构,打破常规,新颖而工巧,读来别具韵味。颈联:“风力渐添帆力健,橹声常杂雁声悲。”承接上文,描绘出“望江道中”的具体现境。“风力渐添帆力健”,写出风力逐渐增强,风帆饱满,船行速度加快,给人一种意气稍扬之感;然而“橹声常杂雁声悲”,在船橹的轧轧声中,夹杂着孤雁的悲鸣,又瞬间将情绪拉回低沉。一扬一抑之间,巧妙地展现出诗人心潮的起伏变化。“雁声悲”这一意象,不仅强化了诗人的孤孑之感与征行之苦,还暗示此时已至秋天,为后文“红树青山”的出现埋下伏笔,过渡自然且针线细密。此外,上下句分别叠用“力”字和“声”字,使诗句在韵律上更加和谐,句法浑圆流畅。尾联:“晚来又入淮南路,红树青山合有诗。”诗人瞻望前路,进入淮南路,映入眼帘的是满眼的红树青山。这美丽的自然景色,让诗人的心境逐渐平静下来,意绪稍稍振起,诗的情调也由之前的悲愤、孤苦转为平缓。此时诗人虽仍身处旅途,但已能从自然美景中寻得一丝慰藉,产生了吟咏以自遣的想法,给人一种在困境中仍能寻求心灵寄托的感觉,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望江道中》是陆游诗作作品。此诗起笔劲健,开篇以“吾道非邪来旷野,江涛如此去何之?”从眼前景引发对自身道路与前途的深刻疑问,借典抒情,深沉蕴藉。中间两联,颔联写自身行役之苦,句法新颖;颈联绘景精妙,“风力渐添帆力健,橹声常杂雁声悲”,通过动静结合、扬抑相衬,将旅途之景与内心情绪起伏完美融合。尾联“晚来又入淮南路,红树青山合有诗”,于平缓中稍作振起,以景结情,余韵悠长。该诗体现陆游诗歌风格的多样性。陆游多以爱国、壮志难酬等主题著称,此诗则从个人仕途波折与旅途感悟入手,展现其在困境中复杂的心路历程,反映南宋文人在政治环境下的迷茫与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是一首意境优美的羁旅行役之作。

现代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刘扬忠《陆游诗词选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陈舜俞《开先寺》

下一篇:宋·巫山神女《惜奴娇·紫云绛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