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yǎn
zhōu
chéng
ló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dōng
jùn
tíng
nán
lóu
zòng
chū
yún
lián
hǎi
dài
píng
qīng
zhàng
qín
bēi
zài
huāng
chéng
diàn
殿
cóng
lái
duō
lín
tiào
chóu
chú

译文

我在来到兖州看望我父亲的日子里,初次登上城楼放眼远眺。飘浮的白云连接着东海和泰山,一马平川的原野直入青州和徐州。峄山上歌颂秦始皇的石碑依然存在,荒芜的曲阜城中还有鲁灵光殿的遗构。我从来就有怀古伤感之情,在城楼上远眺,独自徘徊,心中十分感慨。

逐句剖析

"东郡趋庭日":我在来到兖州看望我父亲的日子里,

# 东郡趋庭日:时甫父闲为兖州司马。东郡趋庭:到兖州看望父亲。东郡:指兖州。东郡在汉代是兖州所辖九郡之一。趋庭:谓子承父教。《论语·季氏》:“(孔子) 尝独立,鲤(孔子之子伯鱼)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南楼纵目初":初次登上城楼放眼远眺。

# 初:初次。

"浮云连海岱":飘浮的白云连接着东海和泰山,

# 海岱:东海、泰山。海:指渤海。岱:指泰山。一作“岳”。

"平野入青徐":一马平川的原野直入青州和徐州。

# 青徐:青州、徐州。鲍照诗:“平野起秋尘。”《海赋》:“西薄青徐。”《唐书》:青州北海郡、徐州彭城郡,俱属河南道。,入:是一直伸展到的意思。

"孤嶂秦碑在":峄山上歌颂秦始皇的石碑依然存在,

# 在:指尚在。,秦碑:秦始皇登峄山时命人所记的歌颂他功德的石碑。,孤嶂:指峄山,在今山东邹县东南。

"荒城鲁殿余":荒芜的曲阜城中还有鲁灵光殿的遗构。

# 余:残馀,残存。,鲁殿:指鲁灵光殿,汉景帝儿子鲁共王所建,在曲阜。,荒城:指曲阜故城。

"从来多古意":我从来就有怀古伤感之情,

# 古意:伤古的意绪。,从来:意为向来如此。

"临眺独踌躇":在城楼上远眺,独自徘徊,心中十分感慨。

# 踌躇:犹豫,徘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兖州城楼》乃唐代杰出诗人杜甫早年创作的七言律诗。诗之首联即点明诗人初次登临城楼之景,颔联则展开描绘登高远望所见的辽阔远景。随后,颈联转而提及兖州地域内的历史遗迹,引人遐想。至尾联,诗人总结前文,借古迹抒发其登临怀古之幽情。杜甫在此诗中,巧妙地从地理与历史的双重维度出发,进行细致观览与深刻思考,进而抒发了个人在登楼远眺时内心涌动的感触。全诗结构紧凑,格律严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登兖州城楼》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创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之所以写下这首诗,是因为他当时正东游齐赵,探访亲友,而他的父亲杜闲恰好担任兖州司马。在探亲的过程中,杜甫初次登上了兖州的南楼,被眼前的壮丽景色和历史遗迹所触动,于是吟咏出了这首佳作。这首诗不仅是杜甫对兖州风光的赞美,更是他个人情感与历史思考的抒发。据学者陈贻焮研究认为,这首诗应当是杜甫抵达山东后,最早创作的一首诗歌,记录了他在这一时期的所见所感,具有重要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登兖州城楼》是一首五言律诗,是一首典型的登高远眺与怀古抒情相结合的题材的诗。此诗开篇即揭示诗人初次登临城楼的情景,继而于颔联中展开描绘登高远望所见的壮丽远景。颈联则聚焦于兖州地域内的历史遗迹,引领读者穿越时光。至尾联,诗人汇总前文,借古迹之思抒发其登临怀古的深切情感。全诗结构紧凑,格律严谨,杜甫巧妙地从地理与历史的双重视角出发,进行细致的观览与深刻的思考,借此传达出登楼远眺时内心涌动的深沉历史反思与个人独特体悟。

2. 写作手法

用典:颈联“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中的“秦碑”和“鲁殿”都是历史遗迹的代称,用典自然贴切。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还寓意深远,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慨。虚实结合:颔联描绘的是诗人眼前所见的实景,浮云、山海、平原等自然景象历历在目。颈联则通过秦碑和鲁殿的描绘,引出了诗人对历史的缅怀和思考,这是诗人心中的虚景。虚实结合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和丰富。寓情于景: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的同时,融入了个人情感和对历史的思考。

3. 分段赏析

首联开门见山地揭示了登楼的契机与时辰,提及的“东郡”乃汉代兖州九郡之一,而“趋庭”典故出自《论语》,借孔鲤过庭之事,巧妙说明诗人此行乃探亲至兖,并趁此良机首登城楼,饱览风光,“初”字确切点明此番为初次登临。颔联则细腻描绘了登高所见的壮丽景象。“海”与“岱”分别指代渤海与泰山,地处青州界内,连同兖、青、徐等州,皆位于山东、江苏的广袤地带。诗人以“浮云”、“平野”四字,运用烘托之法,展现了兖州与邻近州郡置身于无垠平原,云雾缭绕,界限难辨的景象。而“连”与“入”二字,则从地理方位上精准描绘,东接渤海,西入楚地,既显壮观,又极传神。颈联转而叙述所见古迹,并勾起怀古幽情。“孤嶂”指的是山东邹县东南的峄山,“秦碑”则是秦始皇登峄山时留下的颂德石刻,至今仍存。“荒城”暗指曲阜,“鲁殿”则是汉景帝子鲁恭王所建的鲁灵光殿遗址,仅余残迹。“在”与“余”二字,从历史维度精选两点,秦碑与鲁殿在孤嶂与荒城中历经岁月洗礼,一存一残,引人深思传统文化之命运。尾联作为全诗收束,总括前文。“从来”二字表明诗人一向如此,“古意”承接颈联秦碑而来,其“多”字寓意深远,既指诗人自身怀古情深,亦指兖州自古即以古迹众多著称,这便是杜甫登高远望,心生怀古情愫的缘由。“临眺”与颔联“纵目”遥相呼应,“踌躇”二字描绘出诗人流连忘返的独特心境。“独”字尤为传神,表达了杜甫在离别时的独特感受,正如前人赵汸所解:“曰‘从来’则平昔怀抱可知;曰‘独’则登楼者未必皆知。”此诗为杜甫二十九岁所作,是其现存最早的一首五言律诗,已初露艺术锋芒。明代李梦阳将“迭景者意必二”视为律诗精髓之一,此诗恰为佐证。

4. 作品点评

此诗四句皆绘景,却别具一格,前景直观入目,后景则寓情于怀,打破了传统写景诗的固有模式。诗人不仅限于眼前的风景,而是从地理与历史的双重维度,即横向的地理空间与纵向的历史时间,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观览与思索。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诗人在登楼远眺之际,所触发的个人情感与深刻感悟得以生动展现。全诗结构紧凑,格律精严,诗人以地理为基,历史为魂,细腻描绘与深沉思考交织,成功传达了登高望远时内心激荡的历史共鸣与个人独特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俯仰感慨语,何地无之(“浮云”二句下)。

宋刘辰翁《唐诗品汇》

# 公祖审言《登襄阳城》诗云:“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冠盖非新里,章华只旧台。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公此诗实本于其祖。三四宏阔,俯仰千里。五六微婉,上下千年。曰“从来”则平昔怀抱可知。曰“独”则登楼者未必皆知。

元赵汸《杜诗详注》

# “孤嶂”、“荒城”一联感慨深矣。时方承平,故虽哀而不伤。

元赵汸《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此诗中两联似皆言景,然后联感慨,言秦、鲁俱亡,以“古意”二字结之,即东坡用《兰亭》意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

# 三、四气象宏阔,俯仰千里;五、六凄婉,上下千年,良为慨叹。秦王好大喜功,鲁恭好宫室,言之以讽,可谓哀而不伤矣。公诗实出其祖审言《登襄阳城》,气魄相似。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曰“从来”则平昔抱怀可见,曰“独”则同登楼者未必知之。

明赵子常《唐诗广选》

# 叠景者意必二,阔大者半必细,此最律诗三昧。如“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前景寓目,后景感怀也。如“诏从三殿去,碑到百蛮开,野馆浓花发,春帆细雨来”,前半阔大,后半工细也。唐法律甚严惟杜,变化莫测亦惟杜。

明李梦阳《唐音癸签》

# 前半,登楼之景;后半,怀古之情。共驱使名胜古迹,能作第一种语。此与《岳阳楼》诗,并足凌轹干古。

清黄生《杜工部诗说》

# 凡起调高则收处宜平落以遗其声;起调平则收处宜振起以激其响。七句“从来”二字是振起之法也。碑已不在,殿已无余,此临眺时所以怀古情深也。本不在,言“在”;本无余,而说有“余”,此诗家之妙旨;言“在”,而实不在;言“余”,而实无余。此读者之善会。

清黄生《唐诗摘钞》

# 不让乃袓。

清冯班《瀛奎律髓汇评》

# 此与审言《登襄城》一律。

清陆贻典《瀛奎律髓汇评》

# 此杜陵少作也,深稳已若此。五、六每句首尾下字极工密,所谓“诗律细”也。

清查慎行《瀛奎律髓汇评》

# 此等诗在集中不多得。其胸中尚无隐忧,身处俱是乐境,故天趣足而象气佳,此后则不能如此已。三、四用力字在腰,五、六用力字在尾,此便是句法变换处,不然便是骈砌手。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此工部少年之作,句句谨严。中年以后,神明变化,不可方物矣。以“纵目”领起中四句,即从“秦碑”、“鲁殿”脱卸出“古意”作结,运法细而无迹。唐诗多以中四句言景,而首尾言情。虚谷欲力破此习,故屡提倡此说。冯氏讥之,未尝不是。但未悉其矫枉之苦心,而徒与庄论耳。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安雅妥贴,杜律中最近人者,故后人多摹此派。

清梁诗正《唐宋诗醇》

# 《登兖州城楼诗》,公十五岁时作,时公父闲为兖州司马,故有“东郡趋庭”句,《壮游》诗所谓“往岁十四五,出游瀚墨场,”要是公当家运世风正盛之际云尔。诗之雄杰,与《登岳阳楼》并堪千古。然是时郭子仪将兵五万屯奉天备吐蕃,白元光、李抱玉各出兵击贼,故“戎马关山北”一语,不胜只身飘泊之感,盖《兖》无事而吊古,《岳》即景以伤今,情绪殊判然也。

清刘凤诰《杜诗话》

# 三、四,横说,紧承“纵目”;五、六,竖说,转出“古意”。末句仍缴还“登”字,与“纵目”应。局势开拓。结构谨严。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此集中第一首律诗,气象宏阔,感慨遥深,公少作已不同如此。三、四承上“纵目”字写景;五、六起下“古意”字感怀,章法方不呆板。

清杨伦《杜诗镜铨》

# 此诗每句第一字皆平,可知昔贤亦不堪检点到此等处。

清焦袁熹《此木轩唐五言律诗读本》

# 此公少作,固已蹴踏初唐请公。

清吴北江《唐宋诗举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钱起《春郊》

下一篇:唐·李咸用《送谭孝廉赴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