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ī
yà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shuāng
xuě
chóu
shí
shī
yuè
zhī
guī
chūn
xiāng
fǎng
访
zhòng
chú
huán
shí
cháo
tǎng
wèi
huǐ
huì
bàng
zhǔ
rén
fēi

译文

它们南迁不仅仅是为了躲避霜雪的严寒,更是因为伴侣稀少,显得孤单可怜。四季更迭从未打乱自然的秩序,到了八月,燕子自知是时候北归家园。春天的景色哪里需要特意去探访,小燕子们早已懂得归来的时机关键。如果旧时的巢穴有幸未被毁坏,它们定会再次飞回,依偎在主人身边。

逐句剖析

"不独避霜雪":它们南迁不仅仅是为了躲避霜雪的严寒,

"其如俦侣稀":更是因为伴侣稀少,显得孤单可怜。

# 俦侣:伴侣。

"四时无失序":四季更迭从未打乱自然的秩序,

"八月自知归":到了八月,燕子自知是时候北归家园。

"春色岂相访":春天的景色哪里需要特意去探访,

# 访:一作误。

"众雏还识机":小燕子们早已懂得归来的时机关键。

# 识机:懂事,聪明。

"故巢傥未毁":如果旧时的巢穴有幸未被毁坏,

# 傥:若,假如。

"会傍主人飞":它们定会再次飞回,依偎在主人身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归燕》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这是一曲献给自然精灵——家燕的悠扬颂歌。在四季更迭、寒暑交替的自然轮回中,杜甫将笔触温柔地落在了家燕这一常见的候鸟身上,而非翱翔天际的雨燕。家燕,这些灵巧的生灵,以其独特的习性成为了人类生活中的一抹温馨风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这是一首自然之燕的颂歌。随着寒暑的更迭,四时的流转,杜甫以其细腻的笔触,深情地歌颂了那些与我们人类生活紧密相连的家燕,而非翱翔于天际的雨燕。在捕食昆虫、保护农作物的同时,家燕也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首颂歌,不仅是对家燕这一自然精灵的礼赞,更是对我们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深刻诠释。它让我们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反思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思考着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和谐与美好。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诗人以燕子为媒介,通过描绘其迁徙、归巢等习性,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和志向。燕子不仅是自然界的生灵,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象征。诗人通过对燕子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借景抒情:诗中通过对燕子迁徙场景的描绘,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如“不独避霜雪,其如俦侣稀”描绘了燕子迁徙的原因,不仅是为了躲避霜雪,更是因为伴侣稀少,透露出一种孤寂感。这种孤寂感与诗人自身的境遇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孤独的深刻体验。又如“四时无失序,八月自知归”强调了燕子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对归期的自觉,反映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生命坚韧品质的赞美。设问:诗人在颈联“春色岂相访,众雏还识机”中运用了设问的手法,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燕子不会主动去探访春色,但小燕子们却能感知时机的特点。这种设问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还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生动有趣。象征:诗人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燕子归巢象征着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期待,这种象征的手法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含蓄而深刻。

3. 分段赏析

《归燕》首联点明了燕子南归的原因。诗人提到,燕子南迁不仅仅是为了躲避北方的严寒霜雪,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的同伴日渐稀少。这里的“俦侣稀”不仅描绘了燕子迁徙时的孤寂景象,也隐含了诗人对友人离散、知音难觅的感慨。通过燕子这一形象,诗人抒发了自己对人生孤独和离别的深刻体验。颔联强调了燕子对自然规律的敏锐感知和顺应。诗人指出,四季轮回从未错乱,燕子总是能在恰当的时节迁徙。特别是到了八月,它们便知道要北归,返回自己的巢穴。这种对时序的准确把握,体现了生命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和谐之美。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人生道路和时间管理的深刻思考。颈联通过设问和回答的方式,进一步描绘了燕子的生活习性。诗人问:“难道是春色叩访,燕子才会回来吗?”然后自问自答:“不,是候鸟们自身感觉到了温度的变化而付之行动。”这里,“众雏还识机”指的是小燕子们也能感知到归来的时机,体现了生命的传承和智慧。同时,这种设问与回答的手法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表现力。尾联表达了诗人对燕子归巢的祝愿和期待。诗人说,如果旧巢尚未被毁坏,那么燕子一定会再次飞回主人身边。这里的“故巢”不仅指燕子的巢穴,也象征着诗人的故乡和心灵的归宿。诗人通过燕子的归巢行为,寄托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同时,“会傍主人飞”也隐含了诗人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纽带的珍视和维系。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横吹曲辞·长安道》

下一篇:唐·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