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船浮玉山":将船系在浮玉山上,
# 浮玉山:即金山。古时金山在江心,故称浮玉山。
"清晨得奇观":清晨看到了奇异壮观的景象。
"日轮擘水出":太阳用力分开江水升出,
# 擘:分开。
"始觉江面宽":这时才觉得江面无比宽阔。
"遥波蹙红鳞":远处的水波像紧紧凑在一起的红色鳞片,
# 蹙红鳞:波纹绉如红色鱼鳞。
"翠霭开金盘":翠绿的云气中太阳如同金色的圆盘升起。
"光彩射楼塔":太阳的光彩照射在楼塔之上,
"丹碧浮云端":楼塔的红墙碧瓦仿佛漂浮在云端。
# 丹碧:红绿二色,指楼塔色彩。
"诗人窘笔力":诗人感到自己笔力困窘,
# 窘笔力:笔力不足,难以描绘出来。
"但咏秋月寒":只能用以往咏叹秋月清寒的笔力。
"何当罗浮望":什么时候能在罗浮山上眺望,
# 罗浮:山名,在广东增城。
"涌海夜未阑":看到大海涌起,夜色还未消散。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出游诗。描绘了诗人将船系在浮玉山,清晨观赏到日出的壮观场景。介绍了日出时,太阳如擘水而出,江面仿佛因此变宽,远处波浪似红鳞,云雾中如金盘的太阳光彩夺目,光芒射向楼塔,让丹碧之景浮于云端。表达了诗人对这一壮丽自然景观的赞美。
2. 写作手法
正面描写:“日轮擘水出,始觉江面宽”“遥波蹙红鳞,翠霭开金盘,光彩射楼塔,丹碧浮云端”,直接刻画日出时太阳破水而出的动态,以及江波、雾气、楼塔在日光下的景象,生动展现壮观奇景。拟人:“日轮擘水出”,“擘”字将太阳拟人化,仿佛太阳用力分开江水而出,生动形象地写出日出时磅礴的气势。比喻:“遥波蹙红鳞”,把远方被阳光照耀的水波比作红色的鳞片,形象地描绘出波光粼粼的景象,使画面更加生动可感。衬托:“诗人窘笔力,但咏秋月寒”,诗人以自己在描写秋月时的笔力来衬托金山日出景色的壮美,表明日出之景远超自己以往的描写能力,从侧面突出景色的震撼。联想:诗的结尾“何当罗浮望,涌海夜未阑”,诗人由眼前金山观日出之景,联想到若在罗浮山观看海上日出的情景。彼时夜空未晓,太阳从海中涌起,场面定会更加壮观。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系船浮玉山,清晨得奇观”,简单交代地点(浮玉山)和事件(清晨观得奇观),为下文描写日出景色做铺垫,引发读者对“奇观”的好奇。中间四句:“日轮擘水出,始觉江面宽。遥波蹙红鳞,翠霭开金盘,光彩射楼塔,丹碧浮云端”,集中笔墨描写日出景象。“日轮擘水出”展现日出的气势,“遥波蹙红鳞”描绘水波,“翠霭开金盘”刻画太阳,“光彩射楼塔,丹碧浮云端”写阳光照射下的楼塔,从不同角度全方位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气势恢宏的日出画面。后四句:“诗人窘笔力,但咏秋月寒。何当罗浮望,涌海夜未阑”,前两句通过诗人自身感受,以衬托手法强调景色之壮丽。后两句则笔锋一转,表达对罗浮山日出的期待,拓宽了诗歌意境,丰富了情感层次。
4. 作品点评
《金山观日出》是陆游的一首诗。诗中先道明缘由,再细致铺叙红日升起之景,正面与侧面描写兼用,从多方面勾勒出绚丽日出奇观。结尾联想罗浮山观日出,拓宽意境,尽显自然之雄伟与诗人浪漫情怀。
上一篇:宋·蔡伸《南乡子·天外雨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