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地风抛市井声":春风卷地,抛进来街头阵阵欢乐的声浪,
# 市井:市街。
"病夫危坐了清明":病弱的诗人,却高堂端坐,静赏清明风光。
# 了:了结,度过。,危坐:端坐。
"一帘晚日看收尽":帘外的夕阳渐渐西沉,
"杨柳微风百媚生":看那微风中的杨柳,婀娜多姿,百般娇媚轻狂。
两宋之交诗人,“诗俊”
陈与义(1090~1138?),北宋末、南宋初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上舍及第,南宋初官至参知政事。陈与义诗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也被称之为“诗俊”,是当时“洛阳八俊”之一。其擅长填词,前期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亦甚深,诗作风格清新明快,但题材较窄,以题画咏物写景为主。南渡后,陈与义身经乱离,感时抚事,诗风沉郁悲壮,忧国伤时,不少作品寄托了深厚的家国之感。代表作品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夏日集葆真池上》《春日二首》等。著有《简斋集》《无住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即景抒情诗。首句写风传市井喧闹,动静对比;次句凸显室内拘谨压抑。后两句描绘诗人无奈盯视窗外,看晚霞渐收、杨柳柔条随风轻舞。诗用白描、风格自然,展现诗人心情与对周遭感受,体现其不随流俗的有道者精神。
2. 写作手法
化用:“卷地风抛市井声”多处化用前人诗句。取韩愈《双鸟》中“春风卷地起”的“卷地春风”之意,让诗句开篇就带出春天的蓬勃气息;化用黄庭坚《仁亭》里的“市声鏖什枕”,提炼出“市井声”一词,精准描绘出市井的喧闹;又受陈师道《春夜》“风回晚市声”启发,用一“抛”字,化无形的声音为有形,仿佛能看见喧闹声被风裹挟着扑面而来,使全句顿生活力,巧妙融合前人诗意,推陈出新。对比:“卷地风抛市井声”描绘外界市井的喧闹,次句“病夫危坐了清明”则展现诗人自身的状态。以墙外的热闹喧嚣与诗人自称“病夫”且“危坐”的拘谨压抑相对比,一闹一静,一外一内,鲜明地突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尽管身处于安静屋内,却因外界喧闹、自身处境而无法平静,强化了情感张力。白描:“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直接描述风送市井声和诗人端坐过清明的情形,不加过多修饰,简洁明了地呈现出环境的喧闹与诗人的孤寂压抑。“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也是白描,平实写出诗人看晚霞渐收、杨柳在微风中舞动的画面,自然真切地展现出窗外春色,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诗人所处的情境和眼前的景象。
3. 分段赏析
首句“卷地风抛市井声”,承接前文而来,从自身角度出发,写春风裹挟着市井的喧闹声传入耳中,喧闹是他人的,自己处于静听之态。此句化用前人诗意,“卷地风”取自韩愈诗中“春风卷地起”,仅撷取“卷地春风”的意象;“市井声”从黄庭坚诗句里化出,受陈师道“风回晚市声”启发,用一“抛”字,将市井的嘈杂喧闹具象化,如在眼前,瞬间让句子鲜活灵动,满溢春天的蓬勃活力。次句“病夫危坐了清明”,令读者心情骤紧。与墙外市井的热闹喧嚣相悖,诗人自称“病夫”,还“危坐”不动,拘谨、压抑之感扑面而来。一个“了”字,更是将诗人满怀遗憾又心有不甘的情绪展露无遗。彼时,诗人声名显赫,备受瞩目,却察觉有些许不利迹象,无奈只能强抑内心,端坐正堂,放弃外出游春。可身体虽静止,心已随那抛来的市井喧闹声而起伏。“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诗人无奈之下,只能把目光投向一帘之隔的窗外,凝视那晚霞一点点隐没,杨柳新绿的柔条在微风中轻舞摇曳,婀娜多姿,风情万种。虽仅有这窗外一方春色,却已让诗人心潮澎湃。“百媚生”源自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以人比物,更凸显出杨柳的盎然春意。
4. 作品点评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诗歌创作亦是如此。这首诗篇幅虽短,却情节跌宕起伏,尽显摇曳生姿之态。行文语句流畅明朗,音节悦耳浏亮,整体风格俊逸爽朗。一方面,它继承了江西诗派精心锤炼字词的精妙,遣词造句颇具匠心;另一方面,又蕴含着陶渊明、谢灵运、韦应物、柳宗元等大家妙合自然的神韵,于字里行间展现出对自然的深切体悟,读来韵味无穷,令人回味再三。
# 予又从近人严长明用晦所选千首宋人绝句中反复拣择,得其似唐者百数十首,承渔洋之风旨,广渔洋所未备。而宋人绝句之佳者,仍未尽于是也。如陈简斋《清明》云:“卷地风抛市井声……杨柳微风百媚生。”此十数绝句,与唐人声情气息不隔累黍,何故遗之?且无论唐、宋,即以诗论,亦明珠美玉,千人皆见,近在眼前,而严氏置若无睹,故操选枋为至难也。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