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近中秋月已清":刚刚接近中秋,月已清圆,
# 月已清:指月在无云雾的高空。
"鸦青幕挂一团冰":似是在鸦青色的幕布上挂着一团冰盘。
# 鸦青幕挂一团冰:谓鸦青色的天空悬挂着一轮寒冰似的明月。鸦青幕:指鸦青色帷幕,形容淡雅。鸦青:暗青色。幕:帷幕这里指天空。
"忽然觉得今宵月":忽然间,觉得今夜的月亮,
# 今宵:今晚。
"元不粘天独自行":独自行进在,与天隔离的空间。
# 黏天:粘贴附着在天幕上。粘:一作黏。,元:同“原”。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其一)》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杨万里在八月十二日晚,于诚斋望月时所见的月夜景色。诗的前半部分“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月亮的清亮和冰洁,营造出一种清冷而优美的意境。后半部分“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黏天独自行。”则突发奇想,突出明月的独立与自由,赋予了月亮一种超脱的美感。全诗语言清新平易,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展现了杨万里“诚斋体”的独特风格。
2. 写作手法
化用:诗的首句“才近中秋月已清”化用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俗语,并紧扣题目中的“八月十二”,点明时间。这种手法既借用了传统意象,又巧妙地引出主题,使诗歌更具文化底蕴。比喻:第二句“鸦青幕挂一团冰”中,诗人将夜空比作“鸦青幕”,将月亮比作“一团冰”。这种比喻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月亮的形状、质地和色泽,还营造出一种冷清、优雅的意境,赋予了月亮一种独立、清冷的象征意义。动静结合:诗中既有静态的描写(“鸦青幕挂一团冰”),又有动态的想象(“元不黏天独自行”)。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使画面更加生动,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首句:“才近中秋月已清”诗的首句化用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俗语,点明时间——虽未到中秋,但已临近,月亮已显得格外清亮。诗人用“才近”二字,紧扣题目中的“八月十二”,突出“近中秋”的时间特点,同时暗示了中秋月的特别之处。这种写法既自然又巧妙,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次句:“鸦青幕挂一团冰”诗人仰望夜空,将天空比作“鸦青幕”,形容其淡雅、深邃,而月亮则像“一团冰”悬挂其上。这里的“一团冰”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月亮的形状(圆)、质地(冷)、色泽(亮、白),还创造出一种优美、冷清、优雅的境界。这种描写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更通过“冰”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清冷、孤高的氛围。第三句:“忽然觉得今宵月”第三句是全诗的转折,从描写转为抒情。诗人用“忽然觉得”这种直白的语言,表达出一种瞬间的感悟和惊喜。这种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使诗歌更加贴近生活,也体现了杨万里诗歌“平易自然、活泼清新”的风格特点。这一句为下文的遐想做了铺垫。末句:“元不黏天独自行”诗人通过对月亮的遐想,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他想象月亮并不是“黏”在天上,而是独自运行,仿佛无所依附。这种新奇的设想不仅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想象力,也创造出一种空灵、孤高的意境。诗人通过对月亮的描写,传达出一种超脱、独立的情感,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现象的深刻观察和独特理解。
4. 作品点评
《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其一)》这首小诗以清新脱俗的笔触,营造出令人陶醉的意境,为读者带来美的享受。诗中融入了新奇的想象,拓宽了读者的思维边界,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尽管其语言通俗易懂,甚至可能被传统诗家视为“鄙俗”,但这种质朴的表达却赋予了作品一种鲜活的生命力,使其在平实中透出不凡,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清新与灵动。
# 此写出极明之月也。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
# 月是历代诗人最喜欢歌咏的景物之一。杨万里的咏月诗,不但数量多,而且往往千姿百态、遐想独出。这一首乃其代表作之一。诗的前半写月的清亮冰洁,用“才近中秋”鸦青天幕以作陪衬;后半则突发奇想似地突出明月的无所附丽、独自运行。诗歌以新奇的设想创造出一种优美的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灵的启迪。
现代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原教授萧东海《宋代吉安名家诗词文选》
上一篇:宋·陆游《凉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