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期如约不须催":立秋的节候如同约定,不劳人们的催促,
# 不须催:无须催促。,秋期:指立秋日。
"雨脚风声两快哉":讽然而至的雨点风声,使人顿觉心畅神舒。
# 快哉:暗用宋玉《风赋》“快哉此风”意。,雨脚:雨丝。
"但得暑光如寇退":但愿得暑气贼寇般退却,
# 暑光:暑气。,但得:但愿,如是。
"不辞老景似潮来":哪怕生命随着秋光悄然老去。
# 老景:年迈。
"酒杯触拨诗情动":几杯酒下肚,便觉诗情萌动,
# 触拨:触发。
"书卷招邀病眼开":书卷的诱惑,使人忘记了病苦。
# 招邀:招来,邀至。,书卷:书籍、章卷。
"明日更凉吾已卜":明天一定会更加凉快,我已预卜,
# 已卜:已知。卜,预料。
"暮云浑作乱峰堆":你看那黄昏的云头,如同峰峦族族。
# 乱峰堆:形容云彩堆叠状。,浑作:浑然、全作。,暮云:傍晚天上的云彩。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本诗为写景抒情诗,整首诗围绕秋天风雨骤至、暑气消散展开,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对天气“顿凉”的喜悦,也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通过将暑热与顿凉的天气进行对比,凸显出秋前风雨带来凉爽的可贵,强化了诗人对“顿凉”的惊喜感受。比如首联和颔联,先点明立秋日期固定但暑热常不退的普遍情况,再笔锋一转写遇到风雨顿觉凉爽,一热一凉的对比,突出凉爽之快与难得,也侧面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愉悦。借景抒情:诗人借秋前风雨顿凉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颔联描绘暑光退去、风雨带来凉爽的景象,诗人对秋日凉爽的喜爱之情便自然融入其中,借景巧妙地传达出对天气变化的惬意之感,使情感的表达更为含蓄、自然。细节描写:颈联“酒杯触拨诗情动,书卷招邀病眼开”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刻画了诗人在天气凉爽后的生活状态。“触拨”一词形象地展现出饮酒激发诗人创作灵感的瞬间;“招邀”则将书卷拟人化,细腻描绘出诗人因凉爽重拾读书兴致,病眼也仿佛受到邀请般专注阅读的情景,通过这些细节,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3. 分段赏析
首联写“秋前风雨”。“秋期”一句,点明立秋之日有着固定的时序,无需人力刻意催促。但暑气不见得会在此时立刻消散,秋后炎热乃是常见之事。因此次句提及,“雨脚风声”时,心中涌起“两快哉”的畅快之感。首句描绘季节的常态,次句则抒发逢风雨时的愉悦。颈联写诗人对凉爽天气的喜爱。秋前的凉爽,本就是人们热切期盼的,将喜凉之情比喻成“如寇退”,这般独特的表述极为少见。而对句以“似潮来”形容老境来临的迅猛之势,同样别出心裁,不像以潮比愁那般常见。诗人以“但得”“不避”四字置于句首,瞬间展现出心境的转变,表明宁愿选择前者而舍弃后者,以坚定的语气加以强调,与他后来在《立秋二绝》中所写的“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有着相似的意趣。颔联描绘了天气转凉后生活的变化。天气凉爽起来,便觉得酒杯愈发可亲,亲近酒杯又能激发诗情;天热之时,加之眼疾,不利于读书,而天气转凉后,读书的兴致再度燃起,“病眼”也仿佛受到“招邀”,继续沉浸于书卷之中。“触拨”“招邀”两词,从物及人,视角新颖,用词也颇为新鲜。此联所描述的“顿凉”带来的效果,让上联所表达的“喜”之情更为真切,起到了事能衬情、绿叶扶花的作用。尾联则是对未来情况的预想。今日的凉爽,是否只是昙花一现,起初还难以确定,所以才有“但得”这样的假设之词。而这一联,诗人观察到“暮云”如同“乱峰堆”般浓密,云气未散,雨自然不会骤然停歇,故而能够断言“明日更凉”。从当下的情景延伸至未来,使“喜”的情感愈发深沉,余韵悠长。
# 范石湖取境雅瘦,力排丰缛,然气韵自腴,故高峭而不寒俭。
清陈訏《宋十五家诗选》
# 石湖居士真清远。
清王昶《舟中无事偶作论诗绝句四十六首》
上一篇:宋·释有规《临终诗》
下一篇:宋·陈三聘《宜男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