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云垂岸":淮河上,云彩低垂在岸边,
"江中浪拍天":江水中,浪花拍打着天空。
"须风那敢望":船只需要顺风才敢前望,
"下水更劳牵":下水更需要辛劳努力才能前行。
# 牵:通“纤”,纤夫拉船用的纤绳。
"芦荻偏留缆":芦苇和荻芦常常缠住缆绳,
# 缆:拴船的缆绳。
"渔罾最碍船":渔网是船只行进的最大阻碍。
# 渔罾:用竹竿支架的渔网。
"何曾怨川后":但我从不怨恨这条大河,
# 川后:船行驶的慢。
"鱼蟹不论钱":无论是鱼还是蟹都不在乎钱财。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纪行诗。诗歌描绘了杨万里任江南东路转运副使期间,于1191年八月途经铜陵大通镇时江行的所见所感:起笔绘风急浪高之景,继写行船的艰辛,终以“鱼蟹不论钱”显渔乡富庶。诗中体现“诚斋体”白描与幽默交融的特点,既营造出江行的险恶困顿,又借尾联豁达表达对生活细微处的珍视。
2. 写作手法
白描:“淮上云垂岸,江中浪拍天”,以极简笔墨铺展天地壮阔,淮河岸边云絮低垂,似要浸蘸水面;江中风浪汹涌,直拍天际。“垂”“拍”二字不着修饰,却让云的沉、浪的猛如在眼前,纯以具象勾勒出江行的苍茫背景。
3. 分段赏析
诗的首联“淮上云垂岸,江中浪拍天”以洗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淮河之上云层低垂、仿佛与岸相接的厚重景象,江中的浪涛则汹涌澎湃,似要拍击天际,寥寥十字便将江行所见的壮阔与苍茫尽显,既见自然伟力,亦暗藏行船环境的险峻。颔联“顺风那敢望,下水更劳牵”直白道出江行的艰辛:连寻常顺风都成了奢望,本应省力的顺水行船,竟反而需要纤夫费力牵引,这一反常现象,既暗示了水流的湍急与河道的复杂,更将行船时的无奈与奔波刻画得真切可感,让读者仿佛能体会到船工与水流相抗的疲惫。颈联“芦荻偏留缆,渔罾最碍船”聚焦江行中的具体细节,充满浓郁的水乡气息:岸边丛生的芦荻偏要勾缠住船缆,江上渔民布设的渔罾(渔网)则频频阻碍船的行进。“偏”“最”二字似带几分俏皮,将自然之物与人为设施写得如同有意“添乱”,既显旅途的琐碎不顺,又让江边生活的烟火气扑面而来,成为水乡航运场景的生动注脚。尾联“何曾怨川后,鱼蟹不论钱”笔锋一转,由景与事转入抒情:面对江行的种种险阻,诗人从未抱怨过掌管江河的“川神”(代指自然),反而因江边鱼蟹丰饶、价格低廉而心生慰藉。这不仅展现了诗人随遇而安的豁达心境,更从侧面印证了大通作为水陆枢纽的繁华,渔产的富足既反映了当地渔业的兴盛,也暗示了商贸往来的活跃,让诗歌在艰辛叙事中透出一丝生活的暖意与生机。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展现了杨万里特殊的写作风格,他善于以简洁的文字承载丰富的内涵,将生活中细微的景致呈现出来。他对自然景物细致观察,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入思索,在诗中传递出对自然的敬重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这些诗歌既蕴含着作者自身的情感,亦能引发读者对自然本真与人类生存的思考,其中不乏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