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o
sān
shǒu
èr

朝代:宋作者:杨万里浏览量:1
xiāo
xiāo
tíng
tíng
bàn
fēng
liú
bàn
qīng
wèi
shǔ
chuāng
tiān
yīn
què
lái
chóu
zhěn
zuò
qiū
shēng

译文

沙沙作响的芭蕉叶舒展摇曳,身姿挺拔又轻盈,一半是洒脱的风流,一半是清雅的性情。可你啊,从不肯为夏日的窗边遮一点荫凉,偏偏在秋夜,把萧瑟的声响送到枕边,惹人愁思难平。

逐句剖析

"萧萧洒洒复婷婷":沙沙作响的芭蕉叶舒展摇曳,身姿挺拔又轻盈,

"一半风流一半清":一半是洒脱的风流,一半是清雅的性情。

"不为暑窗添午荫":可你啊,从不肯为夏日的窗边遮一点荫凉,

"却来愁枕作秋声":偏偏在秋夜,把萧瑟的声响送到枕边,惹人愁思难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此诗为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七言绝句《芭蕉三首(其二)》。全诗以芭蕉为吟咏对象,前两句“萧萧洒洒复婷婷,一半风流一半清”描绘芭蕉潇洒舒展的形态与清雅脱俗的气质,赋予其人格化的风流神韵;后两句“不为暑窗添午荫,却来愁枕作秋声”笔锋陡转,借芭蕉在夏日“不遮荫”与秋日“作悲声”的对比,暗喻自然之物不遂人愿、徒惹愁思的无奈,实则寄托诗人对世事无常、理想落空的感慨。诗中运用拟人(“风流”“清”)、对比(暑窗/秋声)与双关(“秋声”既指芭蕉叶响,亦喻人生秋意)等手法,语言浅近如口语却意蕴深长。前两句以动态摹形,后两句以声写情,四句间完成从“物象审美”到“人生哲思”的升华,典型体现杨万里“诚斋体”清新活泼、理趣盎然的特点。清代学者评其“于琐细处见真性情”,今人更誉此诗为宋人咏物诗“以物观心”的典范,既展自然之美,亦藏生命之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拟人:“一半风流一半清”赋予芭蕉人格化的气质,“风流”言其摇曳生姿的潇洒,“清”状其超然脱俗的雅致,使芭蕉如高士般兼具入世风采与出世风骨。对比:“不为暑窗添午荫”与“却来愁枕作秋声”形成行为悖论:夏日不求芭蕉遮阴,秋夜反怨其声扰人。表面嗔怪芭蕉“无用”,实则暗写诗人对世事变幻的敏感与无奈。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萧萧洒洒复婷婷,一半风流一半清”以叠词摹形(“萧萧”拟叶声、“洒洒”状舒展、“婷婷”绘姿态),将芭蕉的声韵风姿活现眼前,更以“风流”与“清”的人格化对比,赋予其兼具洒脱与高洁的文人气质;后两句“不为暑窗添午荫,却来愁枕作秋声”陡转笔锋,借芭蕉“不遮暑”却“惹秋愁”的矛盾行径,以反语嗔怪(表面怨芭蕉“无用”,实则叹人生无常),将自然物象转化为情感载体——夏日不庇荫的“失职”暗喻理想落空,秋夜作悲声的“恼人”投射孤枕难眠的愁绪,于“暑窗”与“愁枕”、“午荫”与“秋声”的时空对照中,完成从咏物到抒怀的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祖钦《偈颂七十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陆游《急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