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ěi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2
jūn
wèn
guī
wèi
yǒu
shān
zhǎng
qiū
chí
dāng
gòng
jiǎn
西
chuāng
zhú
què
huà
shān
shí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还没有确定日期,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逐句剖析

"君问归期未有期":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还没有确定日期,

#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君: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巴山夜雨涨秋池":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池。

# 秋池:秋天的池塘。,巴山:泛指川东一带的山。川东一带古属巴国。

"何当共剪西窗烛":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

#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何当:何时将要。

"却话巴山夜雨时":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 却话:回头说,追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出自《李商隐诗歌集解》。此诗是诗人羁旅巴蜀时寄给北方妻子的作品,主题围绕归期不定的无奈和对团聚的期盼。开篇以问答展现思归不得的苦涩,接着借“巴山夜雨”之景烘托孤独,后通过想象未来团聚场景,虚实相生。整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却饱含深情。写作上运用时空交错、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当下的孤寂与未来的温馨形成对比,强化情感表达。该诗虽短短四句,却道尽情感的曲折变化,以浅白诗句写出深沉情思,在唐诗中独具魅力,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夜雨寄北》是李商隐所写。此时李商隐在巴蜀任职,妻子在长安,妻子写信询问归期。而李商隐仕途不顺,羁旅巴蜀,归期未定,面对秋雨,心中孤寂,遂写下此诗以回应对方,倾诉自己的思念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深情的抒情诗。诗的开篇“君问归期未有期”,质朴地展现出诗人面对归期不定的无奈与惆怅。“巴山夜雨涨秋池”运用借景抒情,描绘巴山秋夜的雨景,秋雨连绵,涨满池塘,这凄冷孤寂之景,烘托出诗人漂泊异乡的落寞,以及对远方亲人(或友人)的深深思念。后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则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何当共剪西窗烛”是对未来团聚温馨场景的虚写,诗人想象着与亲人(或友人)在西窗下,一同剪去烛花,倾诉衷肠,传达出对相聚的热切期盼。而“却话巴山夜雨时”,再次提及“巴山夜雨”,不仅与前文实写的雨景相呼应,构成回环往复之美,还将过去的孤寂与未来的温馨对比,强化了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眼前实景,将归期不定的无奈与巴山秋夜的凄凉展现出来;后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为虚写,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温馨场景,通过虚实对照强化情感。情景交融:“巴山夜雨涨秋池”,借巴山秋夜的雨景,将诗人羁旅的孤独、思归的愁绪融入其中,景中含情,情因景生。

3. 分段赏析

《夜雨寄北》首联“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以问答形式开篇,既回应了对方对归期的关切,又以“未有期”三字道尽漂泊异乡的无奈。“巴山夜雨”四字既点明诗人所处环境,又以秋雨涨池的景象烘托出孤寂凄凉的心境,景中含情,情景交融。颔联“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笔锋陡转,从当前的雨夜跳脱至未来团聚的想象,“共剪西窗烛”的温馨场景与“巴山夜雨”的现实形成时空对照,虚实相生的手法将眼前的愁苦转化为对重逢的期待,使思念之情更显深沉。此诗语言平易却构思精巧,通过重复“巴山夜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将羁旅之愁与团聚之盼熔铸于短短四句中,展现了李商隐含蓄蕴藉的抒情风格。

4. 作品点评

《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经典抒情绝句,以二十八字道尽羁旅之愁与团聚之盼,语言质朴却意境深远。全诗以问答开篇,虚实相生,通过“巴山夜雨”的重复出现形成时空回环,将眼前的孤寂与未来的温馨对照,既展现了李商隐“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风格,又突破了传统羁旅诗的直白倾诉,以含蓄笔法传递真挚情感。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尤为后世称道,其想象中的团聚场景与现实的秋雨阻隔形成强烈张力,使思念之情更显深沉动人。作为唐诗中短小精悍的抒情典范,此诗被广泛收录于《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经典选本,并成为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必学篇目。其通过“期”与“巴山夜雨”的重复,构建出独特的韵律美,既体现了绝句的格律规范,又以自然天成的语言超越形式束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语浅而情深”的代表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

现代徐德泓《李义山诗疏》

# 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是魂飞到家里去。此诗又预飞到归家后,奇绝!

现代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

# 贾岛《渡桑乾》云:“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人》云:“君问归期未有期……”此皆袭其句而意别者。若定优劣,品高下,则亦昭然矣。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 郭云:两叠“巴山夜雨”,无聊之甚。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蒋仲舒曰:末二句又翻出一层。

明敖英、凌云《唐诗绝句类选》

# 李梦阳曰:唐诗如贵介公子,风流闲雅,观此信然。唐汝询曰:题曰“寄北”,此必私昵之人。就景生意,为后人话旧长谈。以今夜雨中愁思,冀为他日相逢话头,意调俱新。第三句应转首句,次句生下落句,有情思。盖归未有期,复为夜雨所苦,则此夕之寂寞,唯自知之耳。得与共话此苦于剪烛之下,始一腔幽衷,或可相慰也。“何当”、“却话”四字妙,犁犁云树之思可想。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何焯曰:水精如意玉连环,荆公屡仿此。纪昀曰:探过一步作结,不言当下云何,而当下意境可想。又曰:作不尽语每不免有做作态,此诗含蓄不露,却不似一气说完,故为高唱。

清沈厚塽《李义山诗集辑评》

# 首是寄诗缘起,一句内含问答。二写寄诗时景、时、地,俱显。三四于寄诗之夜,预写归后追叙此夜之情,是加一倍写法。

清朱曾武《唐诗绎》

# 即景见情,清空微妙,玉溪集中第一流也。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

# 此寄闺中之诗。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滞迹巴山,又当夜雨,却思剪烛西窗,将此夜之愁细诉,更觉愁绪缠绵,倍为沉挚。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此诗内复用“巴山夜雨”,一实一虚。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圆转如铜丸走阪,骏马注坡。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 婉转缠绵,荡漾生姿。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语浅情深,是寄内也。然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仍当作“寄北”。

清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

# 义山“君问”云云,眼前景反作日后怀想,此意更深。

清桂馥《札朴》

# 只一转换间,慧舌慧心。

清姜炳璋《选玉溪生诗补说》

# 句意蕴藉。

清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 李义山“君问归期”一首,贾长江“客舍并州”一首,曲折清转,风格相似;取其用意沉至,神韵尚欠一层也。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清空如话,一气循环,绝句中最为擅胜。诗本寄友,如闻娓娓清谈,深情弥见。此与“客舍并州已十霜”诗,皆首尾相应,同一机轴。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如此作法,笔势非常矫健,且可省却许多语言,诗家谓之顿挫者是也。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柳宗元《江雪》

下一篇: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猜你喜欢